[发明专利]重力载荷下电动静液作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7989.0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1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董立静;冯利军;谭启凡;延皓;竺超今;宗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02 | 分类号: | F1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变量 双联泵 压力表 比例调节装置 非对称液压缸 对称液压缸 直线电机 重力载荷 作动系统 蓄能器 下电 变量调节机构 变量结构 电液伺服 节流损失 快速调节 伺服电机 重力负载 不对称 出油口 进油口 控制阀 无杆腔 上端 杆腔 能效 与非 连通 引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力载荷下电动静液作动系统。包括:伺服电机连接到双向变量双联泵,双向变量双联泵的两个进油口分别连接第一、第二蓄能器;第二蓄能器与第一压力表相连,并连接到非对称液压缸的有杆腔;双向变量双联泵的两个出油口相互连通,并与第二压力表相连,第二压力表还与非对称液压缸的无杆腔相连;非对称液压缸的上端连接重力负载;直线电机与比例调节装置相连,比例调节装置与双向变量双联泵相连。本发明解决了电动静液系统中非对称液压缸两腔的流量不对称问题,并利用直线电机和比例调节装置精确快速调节双向变量双联泵的变量结构,结构简单,同时避免了电液伺服变量调节机构引入控制阀带来的节流损失,进一步提高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力载荷下电动静液作动系统。
背景技术
在顶升和负载模拟场合,电动静液执行机构往往需要克服重力运动,系统发热严重,能源效率低。由重力负载引起的无效功率占系统总功率的很大一部分,但该部分能量回收困难,一般通过制动系统进行处理,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重力载荷下电动静液作动系统,以达到电动静液作动系统的节能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力载荷下电动静液作动系统,包括:伺服电机(1)、双向变量双联泵(2)、直线电机(3)、比例调节装置(4)、第一压力表(6)和第二压力表(7)、非对称液压缸(11)、重力负载(12)、第一蓄能器(13)和第二蓄能器(14);
所述伺服电机(1)连接到所述双向变量双联泵(2),所述双向变量双联泵(2)的两个进油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蓄能器(13)和第二蓄能器(14);第二蓄能器(14)与第一压力表(6)相连,并连接到非对称液压缸(11)的有杆腔;所示双向变量双联泵(2)的两个出油口相互连通,并与第二压力表(7)相连,所述第二压力表(7)还与非对称液压缸(11)的无杆腔相连;所述非对称液压缸(11)的上端连接重力负载(12);
所述直线电机(3)与所述比例调节装置(4)相连,所述比例调节装置(4)与所述双向变量双联泵(2)的两组变量机构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变量双联泵(2)的变量机构运动由直线电机(3)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蓄能器(13)和第二蓄能器(14)的设定压力差与非对称液压缸(11)的两腔面积相互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安全阀(9)和第二安全阀(10),所述第一安全阀(9)和第二安全阀(10)分别连接在所述非对称液压缸11的两腔,且所述第一安全阀(9)和所述第二安全阀(10)的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低压蓄能器(8),所述低压蓄能器(8)通过单向阀(5)与所述双向变量双联泵(2)的卸油口相连。
进一步地,当所述重力负载(12)上升时,所述第一蓄能器(13)的内部油液流出,油液通过双向变量双联泵(2)的进油口,进入非对称液压缸(11)的无杆腔,非对称液压缸(11)的有杆腔油液通过双向变量双联泵(2)进入到非对称液压缸(11)的无杆腔。
进一步地,当所述重力负载(12)下降时,非对称液压缸(11)的无杆腔油液通过双向变量双联泵(2),分别进入非对称液压缸(11)的有杆腔油液和第一蓄能器(13)。
进一步地,在所述重力负载(12)的上升下降过程中,进出非对称液压缸(11)的两腔的油量等于两腔容积的变化量,正反向具有相同的速度增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79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