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5309.3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7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世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18 | 分类号: | B62D7/18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客车 底盘 系统 转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属于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因为整车吨位大、行驶路况恶劣和越野速度高,所以轮式越野车的操纵机构受到地面的冲击较大,其中的关键部件—-连接在轮边转向节上的转向节臂工作情况尤为复杂恶劣,车用转向节臂既要承受车轮转向时的操纵力,又要承受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一般,转向节臂分为轮边转向节连接端、臂体和转向拉杆连接端,转向拉杆连接端为圆锥体结构,转向拉杆连接端设有圆孔,然而,圆锥体结构不仅不易加工,而且精度难保证,并且在众多车辆试验及行驶过程中发现,转向节臂还易产生节臂裂纹及节臂断裂失效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结构设计存在不足、强度不足、承受冲击震动的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结构稳定,有效减小了纵向连接臂上的应力集中以及扭矩,使用寿命更长,安装拆卸较为方便,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包括横向臂、纵向连接臂、铰接孔节,所述横向臂上设有螺纹孔,所述纵向连接臂上缠绕有加强节,所述纵向连接臂上还设置有标牌安装凹槽,所述纵向连接臂底部还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上安装有拉簧,所述铰接孔节内设置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节的顶部设置有防滑纹理,所述横向臂与纵向连接臂连接处、纵向连接臂与铰接孔节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而言,所述加强筋至少设置为三道,分别设置于纵向连接臂的左右两侧以及下方。
进一步而言,所述标牌安装凹槽上还设置有标牌安装孔,且标牌安装孔的数目为四个。
进一步而言,所述横向臂、纵向连接臂、铰接孔节为一体铸造成型。
进一步而言,所述螺纹孔的数目为两个,所述螺纹孔为横向设置,所述铰接孔为纵向设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纵向连接臂的直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所述纵向连接臂呈弧形设置。
本发明有益效果: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通过设置在横向臂与纵向连接臂连接处、纵向连接臂与铰接孔节连接处设置至少三道加强筋,将纵向连接臂上所受的力分散到加强筋以及横向臂、铰接孔节处,有效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抗弯强度和使用寿命,通过在纵向连接臂上缠绕设置加强节,有效的分散了扭矩,当零件发生损坏时加强节和加强筋先被破坏,剩余部分还可以继续使用,提高了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拉簧使得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抗震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主视图。
图中标号:1、横向臂;2、纵向连接臂;3、铰接孔节;4、螺纹孔;5、加强筋;6、加强节;7、标牌安装凹槽;8、铰接孔;9、防滑纹理;10、挂钩;11、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新能源客车底盘近制系统转向节臂,包括横向臂1、纵向连接臂2、铰接孔节3,横向臂1、纵向连接臂2、铰接孔节3形成T型转向结构,所述横向臂1上设有螺纹孔4,所述纵向连接臂2上缠绕有加强节6,有效的分散了扭矩,所述纵向连接臂2上还设置有标牌安装凹槽7,便于安装零件生产信息,便于返厂维修和追责,所述纵向连接臂2底部还设置有挂钩10,所述挂钩10上安装有拉簧11,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抗震性能更好,所述铰接孔节3内设置有铰接孔8,所述铰接孔节3的顶部设置有防滑纹理9,安装更加方便,所述横向臂1与纵向连接臂2连接处、纵向连接臂2与铰接孔节3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5,有效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抗弯强度和使用寿命。
更具体而言,所述加强筋5至少设置为三道,分别设置于纵向连接臂2的左右两侧以及下方,所述标牌安装凹槽7上还设置有标牌安装孔,且标牌安装孔的数目为四个,所述横向臂1、纵向连接臂2、铰接孔节3为一体铸造成型,所述螺纹孔4的数目为两个,所述螺纹孔4为横向设置,所述铰接孔8为纵向设置,所述纵向连接臂2的直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所述纵向连接臂2呈弧形设置,根据纵向连接臂2上各处受力大小设置,结构合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世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世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5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
- 下一篇:一种立体多路径承载式机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