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及沉放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4964.9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2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进;宿发强;苏长玺;岳远征;冯海暴;周相荣;韩小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28 | 分类号: | B66D1/2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7227 | 代理人: | 王月玲,王中云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建筑 构件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及沉放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下建筑工程中,通常采用专用的沉放驳将水下建筑用构件沉放至水下基槽中进行安装。沉放时,通常将待沉放的构件吊于沉放驳的正下方,这就要求需要根据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宽度来定制沉放驳,以保证沉放驳能够横跨在待沉放构件的正上方,保证沉放安全。
然而,由于待沉放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尺寸规格并不统一,定制一种规格的专用船舶无法沉放宽度超过船舶宽度的水下建筑用构件,而定制多种规格的专用船舶则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且制造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适用于沉放不同宽度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现有沉放驳无法沉放宽度过宽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及沉放方法,能够适用于不同宽度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出一种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包括沿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两侧的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均设有用于沉放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吊放机构,所述吊放机构与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还设有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之间距离的锚泊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放驳与第二沉放驳相对于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轴线镜像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吊放机构包括配套设置的吊放绞车、吊钩、吊缆及吊架,所述吊放绞车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上,所述吊钩与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相连接;所述吊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吊放绞车,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吊钩;所述吊架设置于靠近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一侧,并伸出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以支撑于所述吊缆的中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放驳上设置的所述吊放机构连接于靠近所述第一沉放驳的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沉放驳上设置的所述吊放机构连接于靠近所述第二沉放驳的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放驳上设置的所述吊放机构与所述第二沉放驳上设置的所述吊放机构相对于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轴线镜像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锚泊机构包括锚泊绞车和锚缆,所述锚泊绞车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上,所述锚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锚泊绞车,其另一端抛锚固定在水底。
作为优选,所述锚泊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锚泊机构均布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还设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于远离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一侧,以支撑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腿桩,所述支腿桩的一端支撑在水底,其另一端设置有连接件以连接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利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沉放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宽度,通过沉放系统中的锚泊机构,将所述沉放系统中的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之间的距离调整至与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宽度相匹配;
通过所述沉放系统中的吊放机构将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之间;
通过所述吊放机构将所述水下建筑用构件沉放至基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其设有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两艘沉放驳,通过调节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之间的距离,即可满足不同宽度水下建筑用构件的宽度要求;
2、本发明提供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中的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均可在现有驳船的基础上改造获得,仅需在现有驳船上安装吊放机构和锚泊机构即可,制造成本低;
3、本发明提供的沉放方法,可适用于沉放不同宽度水下建筑用构件,适用范围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下建筑用构件的沉放系统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49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