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定量检测循环miRNA的RT-qPCR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42989.5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50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苟德明;牛燕琴;康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6 | 分类号: | C12Q1/686 |
代理公司: | 广州容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6 | 代理人: | 刘新年 |
地址: | 51806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定量 检测 循环 mirna rt qpcr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需提取核酸,直接检测血清或血浆中循环microRNA(miRNA)的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方法。所述方法包括:S1:裂解血清或血浆中的外泌体及miRNA蛋白复合体,离心后得到循环miRNA粗提物;S2:miRNA加尾及逆转录;S3:RT‑qPCR定量检测。本发明miRNA直接荧光定量RT‑qPCR扩增方法[Direct S‑Poly(T)Plus,简称DSPP]中,不需要提取核酸,且miRNA的Poly(A)加尾和逆转录将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步完成,操作简便,缩短时间,可在95分钟内完成cDNA的制备。该技术体系灵敏度与stem‑loop方法相比提高数十甚至上百倍,建立了一种非常简便、灵敏、高效、快捷、廉价的miRNA检测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尤其适合于临床应用推广及其从miRNA丰度较低的生物体液样本中检测miRN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需提取核酸,直接定量检测循环miRNA的RT-qPCR方法。
背景技术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非编码小RNA,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线虫等真核生物中。miRNA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降解靶mRNA或者阻止其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功能上,miRNA广泛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个体生长发育以及器官形成。生物体内miRNA表达被精细调控,具有严格的时空特异性。研究发现,血液中存在着循环miRNA且非常稳定,更为重要是,循环miRNA的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癌症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记物。
长期以来,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检测技术一直都被认为是最灵敏的miRNA检测手段之一,比较常用的有poly(A)加尾法(Shi R,Biotechnique.2005,39(4):519-525)和茎环引物(Stem loop)法(Chen C,Nucleic Acids Res.2005,33(20):1-9)。Poly(A)加尾法是利用poly(A)聚合酶使miRNA的3’端带上一段poly(A)尾巴,然后用含有Oligo(dT)序列引物进行逆转录。由于逆转录引物的通用性,因此Poly(A)加尾法在降低检测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茎环引物法中逆转录引物5’端含有一个茎环结构,3’端通常具有6个与miRNA3’端配对的特异性碱基,可以特异性的进行逆转录反应。但是由于茎环引物法使用的是序列特异性探针,在高通量的miRNA分析中成本相对昂贵,此外,依赖于6个匹配碱基在结合力度方面显然是不够的,会显著降低cDNA合成的效率。
Kang K等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检测miRNA的方法S-Poly(T)法,分别在其专利申请CN102154505A(在该专利中称为S-S-Oligo(dT)法,所用引物称为S-S-Oligo(dT)引物)和文章(Kang,K,PloS one.2012.7,e48536.)中进行了公开。在S-Poly(T)方法中,所用引物从5’端开始依次是14-20个碱基的PCR通用引物序列,14-20个碱基的通用探针序列,8-30个dT及与目的miRNA分子的3’端3-8个核苷酸互补配对的特异性序列。与poly(A)加尾法和茎环引物法相比,S-Poly(T)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大大提高,灵敏度至少提高10倍以上。在升级版的S-Poly(T)Plus方法中(专利申请号:201510558101.5),miRNA的Poly(A)加尾和逆转录一步反应完成,因此在操作简便性和逆转录效率方面,S-Poly(T)Plus技术又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其总体灵敏度比S-Poly(T)方法提高2-8倍。
现有miRNA检测方法都是基于纯化的RNA为模板,由于提取核酸中RNA沉淀和回收的不完全,将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RNA丢失。此外,RNA提取过程费时,易造成污染和降解。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完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29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