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4844.0 | 申请日: | 2017-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2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刘雅辉;高海燕;何树先;康茂东;吴贇;李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江苏中超航宇精铸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39/00 | 分类号: | B23B39/00;B23B4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1317 | 代理人: | 徐红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盲孔法 测量 残余 应力 钻孔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包括底板、立柱、滑动锁套、定位螺栓、外导杆、内导杆、对开锁套、电钻、调位螺栓、钻套,其中:立柱固定于底座上,外导杆和内导杆分别通过滑动锁套移动,钻套通过对开锁套移动并通过圆柱齿轮转动;滑动锁套安装在立杆和内导杆上并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某一位置;对开锁套由两部分组成,其一端通过销钉连接,另一端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并在对开锁套上部安装定位螺栓以实现任意位置定位;本发明所述的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通过定位螺栓和圆柱齿轮调整钻头位置,且无须安装和固定在被测零件上,具有较大的灵活度,能够轻易进入下一个打孔工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孔装置,具体是一种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相关产品是郑州机械研究所的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ZDL-II钻孔装置,需要固定在零件的平整表面上进行打孔,且需要将钻孔装置的钻架用胶水粘贴在待测零件表面,无法对深度较大的零件表面进行钻孔,同时钻孔精度难以精确保障。
卫军等人发明的《一种盲孔法测定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公开号:CN204565182U)采用包括磁盘吸座、工字型支架、电磁反力块、导向套和钻孔器等零件进行钻孔,该发明虽然解决了钻孔定位装置的精度问题,但是对表面结构复杂和深度大的零件的钻孔问题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陈怀宁等人发明的《一种钻孔法残余应力测量系统》(公开号:CN106289582A)的钻孔装置部分由可调速手电钻、工具显微镜、钻杆、导向筒、磁性支撑底座等组成,,该发明虽然解决了钻孔定位装置的定位和钻孔精度问题,但是对表面深度大而窄狭的零件的钻孔问题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现有的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对于大型零件较好固定并钻孔,但对于小型复杂结构零件,固定就非常困难。这种结构有以下缺点:
1.对于复杂结构的零件,原有的钻孔装置固定非常困难或无法固定,这就造成了打孔不精确或无法打孔的劣势,从而增大了后续残余应力测量的误差;
2.原有的钻孔装置,其底座需要胶水粘接在零件上,胶水留下的痕迹极难清楚掉,这使得后续三维扫描零件模型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无法完成一些精密零件的三维尺寸对比工作;
3.原有的钻孔装置不能对深而狭窄的结构进行打孔,这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装置,包括:底板、立柱、滑动锁套、定位螺栓、外导杆、内导杆、对开锁套、电钻、钻套、钻头和钻头固定杆,其中:
所述立柱安装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立柱的数量至少为四根;
所述外导杆通过所述滑动锁套沿着所述立柱垂直运动,并通过所述定位螺栓连续定位于所述立柱上任一高度;
所述内导杆通过所述滑动锁套沿着所述外导杆水平运动,并通过所述定位螺栓连续定位于所述外导杆上任一水平位置;
所述钻套通过所述对开锁套沿所述内导杆实现水平位移,并通过所述定位螺栓连续定位于所述内导杆上任一水平位置,同时所述钻套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圆柱齿轮的轴向转动并通过圆柱齿轮与对开锁套内侧开的齿轮啮合实现所述钻套非连续定位于任一倾斜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江苏中超航宇精铸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江苏中超航宇精铸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48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车床辅助加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采用杠杆力臂的钻削机械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