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2425.3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13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贾媛媛;巫树锋;唐中华;刘光利;王军;刘发强;杨岳;韦清华;王语林;李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89 | 分类号: | B01J23/889;B01J35/10;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鲍俊萍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低温 活性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钛源前驱体溶于酸形成溶液;(2)将锰源前驱体、铁源前驱体、钨源前躯体形成溶液,并与步骤(1)的溶液混合均匀;(3)调节步骤(2)所得混合均匀后溶液pH值至7~12,沉淀、过滤;(4)在步骤(3)所得滤饼中加入去离子水,调成浆状,加入稀土源前驱体溶液,混合均匀后干燥、焙烧,研磨成粉体;(5)将步骤(4)的粉状物与钨源前躯体溶液混合成浆状,搅拌后,加造孔剂,混合均匀后,干燥、焙烧,形成脱硝催化剂。本发明制备提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脱硝催化剂在烟道气中低温活性中心不均衡,活性不稳定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该发明属于无机新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排放要求日益严格。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规定:到2015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下降10%。2011年9月国家环保部颁布的GB13223-200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火电厂NOx排放浓度作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规定第三时段新建、扩建、改建的燃煤锅炉,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0mg/m3。国家环保部颁布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2015年7月1日起,新建催化裂化装置排放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要求小于200mg/m3,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小于100mg/m3,2017年7月1日现有企业也执行该标准。在众多烟气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仍然是国际主流的技术,其NOx脱除率可达到80%~90%。其中,脱硝催化剂是SCR技术的核心,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发出了针对煤质特点、锅炉类型等的一系列脱硝催化剂,我国许多科研单位与企业针对我国燃煤锅炉和催化裂化烟气状况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开发了一些脱硝催化剂。
CN201010537130提出了利用水热方法制备脱硝催化剂的方法,首先将钛源前驱体和钨源前驱体混合,置于高压釜中进行水热反应,过滤、洗涤并干燥得到钛钨粉脱硝催化剂,同时还可引入钒和钼等元素,制备多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晶粒小、比表面积较大,但由于没有经过充分混合过程,可能导致同种物料聚集程度较高的现象发生,对催化剂活性会有一定影响。
CN201110345605提出了一种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向偏钛酸浆料中依次加入钨酸铵、钼酸铵和偏钒酸铵,超声波打浆,再调节pH值至4.0~6.5,静置、分离、烘干得到催化剂粉体。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是偏钒酸铵以固体添加,钒的溶解性有待验证,钒分散不均时虽然活性很高,但SO2/SO3转化率会较高,影响催化剂使用性能。
CN201210400949提出了一种二氧化钛-三氧化钨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将仲钨酸铵溶液加入偏钛酸浆液中,搅拌后直接真空干燥得到成品。该方法工艺简单,但是钛-钨的混合强度较低,对材料的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脱硝催化剂的制备都涉及多种金属氧化物的混合,混合方式及工艺的不同并不能完全区分催化剂的脱硝性能,NOx转化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说明特定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活性较高,分散不均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NOx转化率。催化剂整体性能的优劣还需要从其他方面的表征进行验证,同时催化剂的制备还要兼顾工业放大的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脱硝催化剂在烟道气中低温活性中心不均衡,活性不稳定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高低温活性的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24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