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抗肿瘤作用的吡唑并嘧啶二氮*衍生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0647.1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0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吕伟;张秋萌;肖栋槐;沈倩倩;苏毅;陈奕;丁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87/14 | 分类号: | C07D487/14;A61K31/551;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肿瘤 作用 吡唑 嘧啶 衍生物 | ||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如结构式I所示的吡唑并嘧啶二氮衍生物对极光激酶A(Aurora A),极光激酶B(Aurora B)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KDR)三个靶点或其中的两个或一个靶点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药理学实验显示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用于发展成为制备治疗或控制恶性肿瘤的抗肿瘤药物,尤其是用来治疗或控制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同时抑制极光激酶A、极光激酶B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或选择性抑制其中的两个或一个靶点的吡唑并嘧啶二氮衍生物,这些化合物和它们作为药物可接受的盐在治疗或控制肿瘤中应用,特别是治疗或控制实体瘤,特别用于治疗或控制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口腔癌和前列腺癌。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治性疾病之一,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为1090万/年,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患者约有670万/年,因此治疗和控制肿瘤的药物研究是当前生物科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任务。随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经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转为了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分子靶向治疗是通过阻断在肿瘤细胞增殖分化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具有特异性强,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目前,已经有很多分子靶向药物上市或者在临床研究阶段,如吉非替尼、阿帕替尼、索拉非尼等。由于肿瘤种类众多,机制复杂,分子靶向药的研发任重道远,包括基因突变的靶点药物研发、新靶点药物的研发以及单分子多靶点药物的研发等。根据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通过结合疾病发生的机制以及靶点的结构,设计通过阻止不同致病机制的单分子多靶点药物在抗肿瘤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激光激酶(Aurora)家族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该家族有三个成员,分别为激光激酶A(Aurora A),激光激酶B(Aurora B),激光激酶C(Aurora C),在结构上,三个成员高度保守,功能上各有不同。激光激酶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扮演重要角色,Aurora激酶是有丝分裂过程必需的,AURKA在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以及中心体成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AURKB对于染色体分离和细胞浆移动是必须的,研究表明,抑制Aurora激酶的活性会破坏细胞周期,阻止细胞增殖,引起很多类型的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对非分裂期细胞没有影响,寻找Aurora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法。近年来,靶向作用于极光激酶(Aurora)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及临床前/临床研究显示极光激酶(Aurora)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该家族有三个成员,分别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KDR))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相结合在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VEGFR-2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是VEGF的主要受体。肿瘤可以通过新生血管获得丰富的营养,供其快速生长,还可以通过血管进行转移,因此,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是治疗和控制癌症的有效手段。研究证明,靶向VEGFR尤其是VEGFR2的小分子抑制剂和生物药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已有多个抑制该靶点的药物上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阿帕替尼、用于治疗不能手术的肝癌/不能手术的肾癌/晚期的分化的甲状腺癌/胃肠道间质瘤的索拉非尼、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瑞戈非尼等。
吡唑并苯二氮母核是小分子药物的重要骨架之一,专利CN1603314及其系列专利中报道了一类吡唑并苯二氮衍生物,具有CDK激酶抑制活性其可作为用于抗细胞增殖和细胞增殖领域的药物,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其中的部分化合物具有多重激酶活性,CN1603314发明中的结构式如式II所示。专利CN102603743中报道了一类氮杂苯并[f]薁衍生物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CN102603743发明中的结构式如式III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未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0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