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冬枣的保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10812.7 | 申请日: | 2017-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3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尹魁林;王志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市沾化区冬枣实业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B7/04 | 分类号: | A23B7/04;A23B7/1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8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鲜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冬枣的保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冬枣的保鲜工艺。
背景技术
冬枣作为我国枣果中的珍稀品种,由于其呼吸强度大,属于不耐贮品种,采摘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常温下的全红果采后2~3天)极易失水、皱缩、酒软和霉烂,并伴有Vc的大量损失,导致降低或失去其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同时冬枣的保鲜技术落后和产业化程度较低,致使冬枣保鲜短,销售期集中,货架期短,从而使冬枣的远距离运销存有很大的风险,极大地制约了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保鲜技术落后突出表现为:
(1)储藏保鲜技术不过关。目前储藏保鲜冬枣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低温储藏和气调储藏。由于冬枣水份含量高,易腐易烂。不易储藏,常温下保鲜期仅有7天左右。目前,恒温库保鲜期为2个月,气调库保鲜期为3个月。保鲜期短、货架期技术尚未破题,已成为制约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
(2)冷链硬件设施水平低。现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地窖式”、“半机械化半地下式”等简易储藏方式并存的局面,导致冬枣的大量损耗和产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3)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沾化冬枣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虽然产销量很大,但在供应链上既缺乏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影响了冬枣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4)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介入不足。大部分冬枣物流配送业务多由基层生产基地完成,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冬枣的市场需求空间与市场销售半径,制约了沾化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把冷链技术应用到冬枣保鲜中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创造性的提出一种冬枣的保鲜工艺,利用该保鲜工艺可以延长冬枣保鲜期2-3个月,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冬枣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价值,减少或避免成熟期冬枣的腐烂,可以延长鲜枣深加工时间;这样既提高了深加工产品的数量,也增加了冬枣深加工的附加值。
本申请一种冬枣的保鲜工艺采取的技术步骤如下:
冬枣的保鲜工艺包括采前管理→无伤采收→分级整理→产地预冷→门对门入库→保鲜储藏→门对门出库→冷链运销,具体工艺步骤为:
(1)采前管理:在采收前10天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处理,严禁浇水;
(2)适时无伤采收:冬枣点红果约30%着色、脆熟时采收,人工采摘,带好果柄,防止一切损伤;
(3)储前处理:
①分级选果:严格挑选,剔除伤残果、病虫果、青果、无柄果及萎蔫果,并按枣果大小和成熟程度分级存放;
②及时预冷:将处理后的枣果经预冷设备处理迅速降温,降至接近储藏温度;
③门对门入库:果品在第一时间快速预冷,进入保鲜状态,配以入智能操控冷库时冷风幕的对接口,实现了预冷在运输中真正的门对门对接;
(4)入库储藏:储藏期间要严格控制冷库内温度、湿度、CO2及O2的含量,达到设计的储藏期限,按序及时出库销售;
(5)分装销售: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分选,将出库的冬枣按产品指标分级后装入包装箱、袋。
(6)冷链输、配:在冬枣从产地流通到消费者过程中,建立一个由低温技术连贯起来的冷链鲜销体系。
以上步骤(1)中采前管理步骤具体包括:采前适时保墒,及时划锄松土,田间喷氯化钙。
以上步骤(3)中将处理后的枣果经预冷设备处理迅速降温至1-3℃预冷。
以上步骤(4)中冷库内温度为-2-0℃、湿度控制在90%--95%、O2浓度5%±0.5%,CO2浓度<0.1%,智能操控冷库内湿度通过外部自动补气加湿装置向冷库内定时补充加湿后的新鲜空气来控制,并可以调节内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以上步骤(6)中冷链鲜销体系包括采摘后的预冷设备、运输过程的智能冷藏车、中转过程的冷藏陈列柜、消费者端的冰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市沾化区冬枣实业总公司,未经滨州市沾化区冬枣实业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08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