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堆垛机换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8366.2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5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赵丹;徐文杰;潘登;许志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王艺涵;阚梓瑄 |
地址: | 51806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堆垛 机换轨 装置 | ||
一种堆垛机换轨装置包括天轨道岔机构和地轨道岔机构。天轨道岔机构包括道岔框架、天轨、摆杆及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摆杆在第一天轨位置与第二天轨位置之间运动。地轨道岔机构包括道岔底板、道岔面板、地轨及第二驱动组件,道岔面板可活动的位于道岔底板上,地轨包括形成在道岔面板的第一地轨通道和第二地轨通道,第二驱动组件能带动道岔面板在道岔底板的上方于第一地轨位置与第二地轨位置之间运动,当道岔面板处于第一地轨位置时,第一地轨通道与贯通的第一天轨通道相对应;当道岔面板处于第二地轨位置时,第二地轨通道与贯通的第二天轨通道相对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堆垛机换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立体仓库中每个巷道配备一台堆垛机,对于使用效率不高的场合,堆垛机的能力无法达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利用道岔装置可以实现一台堆垛机在多个巷道内工作,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堆垛机要实现在不同巷道之间运行时,道岔装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道岔上布置有两段地轨,一段为直轨,另一段为弯轨。换轨时,堆垛机从道岔的换轨入口进入道岔,根据系统的指令道岔装置实现堆垛机在两条路径之间的接驳。道岔装置收到系统的指令,控制驱动装置执行换轨动作,将堆垛机需要通过的路径接通,堆垛机通过道岔实现换轨。
堆垛机换轨装置包含天轨、地轨及道岔,换轨前天地轨必须都已经完成换轨动作。地轨装置布置在地面的地坑中,天轨道岔装置安装在货架顶部。
目前天地轨道岔装置常采用减速电机驱动链条传动的方式完成换轨动作。存在以下不足:
1.地轨道岔结构庞大:链条传动本身尺寸结构大,并且需要张紧装置;减速电机布置在换轨装置外,导致地坑尺寸大,深度深,增加了土建施工难度。
2.定位可靠性不高:链条传动相对噪音大,受到较大冲击时容易跳齿,出现定位不准,从而导致轨道对接错缝,堆垛机无法通过道岔换轨。
3.导向功能不良或成本高:目前常采用侧面的导向块导向或者利用线性滑轨导向。导向块导向阻力大,导向精度不高,容易产生轨道错缝。采用线性滑轨导向时,成本高,并且对设备的制造安装精度要求高。
目前天轨道岔装置常采用和地轨相同的结构形式,除了上述的不足,应用在天轨换轨工况下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安装和维护困难:天轨道岔位于货架顶部,空间紧张,且高空作业危险性高,庞大和复杂的结构导致安装和调试困难。
2.结构复杂:由于天轨轨道相对地轨轨道较轻,受力较小,并且受制于高空作业的限制,采用相同的结构,在天轨的工况下显得结构臃肿和复杂。
因此,需要一种堆垛机换轨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其中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垛机换轨装置,以实现堆垛机在天地轨的两个方向的准确同步换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堆垛机换轨装置包括天轨道岔机构和地轨道岔机构。
天轨道岔机构包括道岔框架、天轨、摆杆及第一驱动组件,道岔框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天轨包括形成在第二表面的第一天轨通道和第二天轨通道,摆杆可活动的安装于第二表面,第一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摆杆在第一天轨位置与第二天轨位置之间运动,当摆杆处于第一天轨位置时,第一天轨通道为贯通,第二天轨通道被摆杆阻挡;当摆杆处于第二天轨位置时,第二天轨通道为贯通,第一天轨通道被摆杆阻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83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承载轻质复合板的支撑机构
- 下一篇:靠边输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