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5169.7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4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C.施维林;I.库茨梅拉;A.魏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帆扬;李强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车身 结构 | ||
1.一种用于双轨迹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其带有A柱元件(12),在车辆纵向(x)上伸延的车身纵梁(7)以及限制所述机动车(1)的挡风玻璃(17)的框架侧部件(15)力传递地会聚在所述车身结构的在车辆竖向(z)上上部的柱节点(11)处,其中,在上部的柱节点(11)处上部的铰链加强部(41)布置在所述A柱元件(12)的在车辆横向(y)上外部的板成形件(29)处,其中,所述上部的铰链加强部(41)由在所述车辆竖向(z)上上部的加强壁(55)和下部的加强壁(57)来构建,经由它们之间布置的装配空间(59)能够装配上部的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侧部件(15)在所述车辆竖向(z)上向下延长有节点部段(47),其以重叠量(Δz)与所述A柱元件(12)的外部的板成形件(29)重叠并且与所述板成形件相连接,并且所述上部的铰链加强部(41)的下部的加强壁(57)材料统一地且一件式地从所述框架侧部件(15)的节点部段(47)的下边沿倒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侧部件(15)的节点部段(47)中构造所述上部的铰链加强部(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侧部件(15)的节点部段(47)轮廓匹配地在双重材料的情况下附连到所述A柱元件(12)的外部的板成形件(29)的车辆内部的侧面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元件(12)的外部的板成形件(29)构造成U形轮廓,亦即带有在所述车辆横向(y)上外部的轮廓基部(31)以及带有由此向车辆内部拉升的前部的和后部的轮廓壁(33,35),所述轮廓壁带有倒棱的边沿凸缘(37),所述边沿凸缘能够带到与所述A柱元件(12)的内部的板成形件(27)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的板成形件(29)的在所述车辆纵向(x)上前部的轮廓壁(33)是用于连结所述车身纵梁(7)的联接轮廓的组成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侧部件(15)的节点部段(47)在水平平面(xy)上具有U形轮廓,其带有部段底部(49)和由此拉升的在所述车辆纵向(x)上前部的和后部的部段壁(51,5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加强纵梁-联接轮廓至少所述部段底部(49)和前部的部段壁(51)与所述A柱元件(12)的外部的板成形件(29)的轮廓基部(31)和前部的轮廓壁(33)贴靠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的加强壁(57)支撑在所述节点部段(47)的前部的和后部的部段壁(51,5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铰链加强部(41)的上部的加强壁(55)是单独的构件,其支撑在U形轮廓的节点部段(47)的前部和后部的部段壁(51,5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铰链加强部(41)的上部的加强壁(55)是板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侧部件(15)和/或所述车身纵梁(7)由热成形的高强度钢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元件(12)的外部的板成形件(29)由带有与热成形的钢相比降低了的强度的冷成形的钢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516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拖曳臂车身加强板
- 下一篇:顶盖支撑横梁及车身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