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5453.8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90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尚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B60H1/22 |
代理公司: | 11447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010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管理 系统 | ||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该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系统和动力源冷却系统,空调系统包括串联成一个回路的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和蒸发器,以及与蒸发器并联的换热器;动力源冷却系统包括动力源、散热器、水泵、水冷式冷凝器和换热器,换热器与动力源串联,以使空调系统能够通过换热器对动力源进行冷却。以此方式,使得空调系统和动力源冷却系统共用一个散热器,减少冷却风通过空气换热冷却模块中的零部件层数,从而实现降低该冷却模块的风阻,提高该冷却模块的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热管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空调系统的冷凝器、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和电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通常共用一个冷却风扇以形成位于车辆前部的空气换热冷却模块。例如在有的车型中,该冷凝器、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散热器、电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由车前向车后方向顺次排列,工作时冷却风扇向后吹风以在电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后方形成负压区,因此,风从前向后依次经过冷凝器、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和电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该空气换热冷却模块的风阻较大,且也影响到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和电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降低动力电池制冷效率和电机冷却效率。在其他车型中,上述冷凝器、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和冷却风扇还可能按照其他方式从车前向车后方向排布,因此基于与上述分析的影响到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相类似的原因,会致使空调系统的冷凝器中的冷媒和空气换热的散热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冷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该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模块的风阻小。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系统和动力源冷却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串联成一个回路的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和蒸发器,以及与所述蒸发器并联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水冷式冷凝器、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串联成一个回路,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蒸发器并联;所述动力源冷却系统包括动力源、散热器、水泵、所述水冷式冷凝器和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动力源串联,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能够通过所述换热器对所述动力源进行冷却。
可选地,所述水泵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动力源冷却系统具有低温散热模式和高温散热模式,在所述低温散热模式,所述动力源、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二水泵、所述水冷式冷凝器和所述换热器串联成一个回路;在所述高温散热模式,所述动力源、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换热器串联成一个回路,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二水泵和所述水冷式冷凝器串联成另一个回路。
可选地,所述动力源冷却系统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第二切换口与所述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出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切换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动力源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动力源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入口连通,在所述低温散热模式,所述四通阀的入口和所述四通阀的第二切换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出口和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切换口连通,在所述高温散热模式,所述四通阀的入口和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切换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出口和所述四通阀的第二切换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膨胀阀和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二膨胀阀分别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器所在的两条并联的支路上,并且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二膨胀阀分别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器的上游。
可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二膨胀阀所在的两条并联的支路上,并且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二膨胀阀的上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54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