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56060.0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6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曾光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光周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05G3/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邓小兵 |
地址: | 618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针菇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称“冬菇”,因其柄外形细长,似金针菜,人们故称金针菇,香味清新高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国际市场中的消费量仅次于蘑菇。金针菇菌盖嫩滑、颜色嫩白,菌柄细脆,形美,味鲜,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高达20.9%,其中,44.5%又为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明显高于一般的菇类;由于赖氨基酸和精氨酸含量也比较高,因此,经常食用金针菇对儿童脑细胞的发育也十分有利。金针菇是世界上食药两用菌和观赏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目前,金针菇人工栽培的方法很多,但由于生产原料组成的配比不合理,生产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当前的金针菇普遍存在低产、生长周期长等缺点,难以复制野生金针菇的生长环境,人工栽培的金针菇长度为15厘米以上,细而呈白色,在食用时很容易夹到牙缝,从颜色、粗细及味道上均难以与野生金针菇比美。同时传统栽培方式产品的菌柄弯曲,采收以及运输等过程中易致菌盖脱落,商品价值偏低,而且生物学效率较低,产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导致金针菇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因此,现有的金针菇人工栽培方法仍然 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本发明能够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缩短生产周期,进而达到提高金针菇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原料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组成:棉仔壳70—95份,碳酸钠2—5份,麸皮8—14份,磷酸二氢钾0.5—1份,硫酸镁0.1—0.5份,石膏1—2份,葡萄糖2—4份,大豆粉10—15份,玉米芯粉15—22份;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均匀混合并吸水至含水量60—72%,再堆垛发酵;
(2)装瓶灭菌
将发酵后的培养基装入广口瓶内,密封瓶口,放入高压锅内灭菌30—50分钟;
(3)栽培
采用料表面接种法将培养好的金针菇菌种接入到冷却后的培养基表面上,接菌后放入培养室培养,室温控制在22—25度;
(4)管理
待菌丝长满后搬入栽培室中,打开广口瓶进行搔菌,刺激出菇,待菇长至15—20厘米时即可采收。
所述步骤(1)的发酵温度控制在55—70度,发酵时间为2—4天。
采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一、本发明培养基生物转化率高,原料中的营养元素搭配科学合理,符合金针菇的生长需求,菌丝长势旺盛,能够防止金针菇富集重金属物质,降低污染;还能够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产出的金针菇口味鲜嫩,味美可口,最终达到提高金针菇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本发明在培养基中加入的碳酸钠既能使原料松涨和使原料发热快熟,又具有快速杀菌去污的优点,使得产出的金针菇更加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原料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组成:棉仔壳70份,碳酸钠2份,麸皮8份,磷酸二氢钾0.5份,硫酸镁0.1份,石膏1份,葡萄糖2份,大豆粉10份,玉米芯粉15份;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均匀混合并吸水至含水量60%,再堆垛发酵。
本步骤中,发酵温度控制在70度,发酵时间为2天。
(2)装瓶灭菌
将发酵后的培养基装入广口瓶内,密封瓶口,放入高压锅内灭菌30分钟。
(3)栽培
采用料表面接种法将培养好的金针菇菌种接入到冷却后的培养基表面上,接菌后放入培养室培养,室温控制在22度。
(4)管理
待菌丝长满后搬入栽培室中,打开广口瓶进行搔菌,刺激出菇,待菇长至15厘米时即可采收。
实施例2
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原料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组成:棉仔壳95份,碳酸钠5份,麸皮14份,磷酸二氢钾1份,硫酸镁0.5份,石膏2份,葡萄糖4份,大豆粉15份,玉米芯粉22份;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均匀混合并吸水至含水量72%,再堆垛发酵。
本步骤中,发酵温度控制在55度,发酵时间为4天。
(2)装瓶灭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光周,未经曾光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60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