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盾构出入口环梁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7628.2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8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彭丹;黄文杰;郭庶;李晓钟;付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6 | 分类号: | E21D9/06;E21D11/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罗红枚 |
地址: | 410004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梁 环形模 筋网 拆模 支模 出入口 盾构 侧墙 钢模 吊装 施工 浇筑混凝土 精度要求 两端齐平 施工成本 施工效率 成型环 多部件 绑扎 返工 制备 成型 节约 支出 运输 组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出入口环梁施工方法,在侧墙筋网上绑扎出呈环形的环梁筋网,在环梁筋网的内环中初步支模以支出用于成型环梁的环形模架,环形模架呈环形与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相连,且环形模架的两端分别与环梁筋网的两端齐平,在环梁筋网和环形模架上浇筑混凝土以成型出环梁,最后待环梁达到拆模要求后拆模。本发明的盾构出入口环梁施工方法中,不仅造价便宜可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节约定制钢模的制备及运输、吊装时间,提高施工效率,且不存在定制钢模很难吊装的问题,支模操作简单,工人的劳动强度低,且安全性高,并且支模环形模架时无特殊的精度要求,支模后无需返工,由多部件组建的环形模架拆模时操作简单,且拆模过程中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市政管网施工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盾构出入口环梁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规划的城市轨道线路里程迅速增加,传统地铁区间施工方法无法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盾构施工成为了地铁区间施工的首选,无论盾构始发还是接收都需要施工一个供盾构机进出的出入口,出入口施工精度要求高,其关键环节在环梁施工。
目前,环梁施工支模时,大都使用定制钢模+内支撑作为支模体系,施工时,首先采用吊装设备将定制钢模吊入施工区间内,然后再人工手动组装定制钢模,最后在组装后形成的钢模环内设置内支撑。
通常,盾构井端头处场地狭小,定制钢模很难吊装至施工场地处;定制钢模重量较重,且组装过程中只能采用人工手动组装,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组装效率低,组装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组装后形成的钢模环的精度低,常需要返工;拆卸过程困难,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构出入口环梁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施工方法中存在的定制钢模吊装困难、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盾构出入口环梁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侧墙筋网上绑扎出呈环形的环梁筋网;
在环梁筋网的内环中初步支模以支出用于成型环梁的环形模架,环形模架呈环形与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相连,且环形模架的两端分别与环梁筋网的两端齐平;在环梁筋网和环形模架上浇筑混凝土以成型出环梁;待环梁达到拆模要求后拆模。
进一步地,在环梁筋网的内环中初步支模以支出用于成型环梁的环形模架时采用分段支模方法:支模出呈弧形且沿环梁筋网内环面的周向延伸的第一个弧形支段,并使第一个弧形支段与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相连;在第一个弧形支段的尾端继续支模出呈弧形且沿环梁筋网内环面的周向延伸的第二个弧形支段,并使第二个弧形支段与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相连;依此类推直至支模出呈环形的环形模架。
进一步地,支模出呈弧形的第一个弧形支段,并使第一个弧形支段与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相连,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将一排多根固定筋的一端由环梁筋网的内环侧插入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内且与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固定,一排多根固定筋的另一端外露环梁筋网的内环面,且一排多根固定筋沿环梁筋网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b、在各固定筋外露环梁筋网内环面的外露端的端部固定一根呈弧形的弧形筋,并使各弧形筋沿环梁筋网内环面的周向延伸;c、沿弧形筋的延伸方向在多根弧形筋与环梁筋网之间依次铺设木方,并使各木方的两端分别与环梁筋网的两端齐平。
进一步地,在步骤a之后,且在步骤b之前,还包括步骤:d、增设一根加强筋,使各固定筋外露端的端部分别与加强筋固定。
进一步地,依此类推重复步骤a时,一排多根固定筋紧靠前一次铺设的木方由环梁筋网的内环侧插入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内。
进一步地,进行步骤a时,一排多根固定筋的一端由环梁筋网的内环侧垂直环梁筋网的内弧面插入环梁筋网和/或侧墙筋网内。
进一步地,各固定筋外露环梁筋网内环面的长度为15~2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76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超声回波的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板压紧度检测方法
- 下一篇:无人潜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