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5015.9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9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红;王若瑜;施汉昌;何苗;朱锡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16 | 分类号: | C12Q1/68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样本 目标 mirna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的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是利用封锁DNA对目标miRNA进行结构封锁,形成locker/miRNA组装体。locker/miRNA组装体不与miRNA/SP杂交体竞争界面捕获探针位点,同时在信号探针存在的情况下仍可以形成miRNA/SP杂交体,即可抑制假阴性信号的形成,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证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成本低且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内源性单链RNA分子,它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的碱基互补配对,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从而实现对靶基因转录后的调控。现有研究表明,miRNA可作为癌症标志物用于癌症早期诊疗。
传统的miRNA定量检测依赖于PCR等扩增手段,该类手段虽然检测灵敏,然而也有高成本、操作复杂、检测耗时长、需借助大型仪器等不足。传统的miRNA定量检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基于直接杂交的定量检测技术,优点是通量高(即一次可以检测多个miRNA的表达情况),缺点是成本高,还存在同一miRNA家族成员之间互相错配杂交的噪音信号,且不适合表达量较低的miRNA检测;第二类是结合PCR与探针的定量检测技术,需要使用miRNA特异的探针,这类方法的突出优点是特异性强,常常能区分同一miRNA家族的不同变体,缺点是探针的设计与合成需借助于商业公司,方便性与特异性很难得到统一的解决;第三类是基于PCR与荧光染料的定量检测技术,优点是灵敏度高,但检测耗时长且需借助大型仪器。
随着生物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以核酸等生物材料作为信号识别元件,可以在短时间内不基于扩增技术实现对miRNA的定量检测。基于miRNA核酸材料的特异性杂交性能,一种经典的miRNA生物传感模式是利用固定于传感界面的捕获探针(CP)和荧光标记的信号探针(SP)分别与miRNA两端进行杂交的夹心型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定量检测复杂基质中的miRNA。但是,夹心型生物传感器在开发中面临如下挑战:对于固载捕获探针数目有限的界面而言,当miRNA的量超过溶液中的信号探针时,miRNA与miRNA/SP杂交体一起竞争界面捕获探针的杂交位点,产生假阴性信号,极大程度上干扰检测结果。一种抑制假阴性信号的形成的策略是采用大量的信号探针(如2013年Yanli Wen,Gang Liu,Hao Pei等人在《Methods》上发表的基于DNA纳米结构的超灵敏电化学夹心型miR生物传感器中,使用高于miRNA浓度500倍以上的信号探针进行检测),但超高浓度的信号探针将提升单次检测成本,且可能对界面形成非特异性吸附,引发假阳性信号,不利于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的方法,即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将捕获探针固定在传感界面上,信号探针与目标miRNA的复合物被捕获探针捕获,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即检测出被捕获的目标miRNA的量。
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miRNA的含量的方法,可包括步骤(a)、步骤(b)和步骤(c):
所述步骤(a)可包括如下步骤:
(a-1)信号探针、封锁DNA和待测样本混匀,孵育;
(a-2)完成步骤(a-1)后,采用捕获探针检测荧光信号值;
所述步骤(b)可包括如下步骤:
(b-1)所述信号探针、所述封锁DNA和目标miRNA标准溶液混匀,孵育;
(b-2)完成步骤(b-1)后,采用所述捕获探针检测荧光信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50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