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6214.3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4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严超;黄鹤;曹长青;林俊;朱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21C3/62 | 分类号: | G21C3/62;G21C3/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宋丽荣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物 钍基碳 氧化物 陶瓷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硝酸钍溶液滴加到氨水中形成水解溶液,在水解溶液搅拌的情况下加入聚乙烯醇,形成溶胶;利用与水互溶的有机试剂分散碳粉,形成预分散的碳粉;将溶胶加入预分散的碳粉中,形成含碳胶体溶液;将含碳胶体溶液分散成液滴后依次通过氦气区、氨气区、氨水区,形成凝胶颗粒;将凝胶颗粒置于浓氨水中陈化,用去离子水洗涤,将洗涤后的凝胶颗粒放于干燥炉中,控制湿度升温干燥,形成干燥后的凝胶颗粒;以及将干燥后的凝胶颗粒放置于烧结炉中,在真空条件下升温烧结得到陶瓷微球。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通过简单的工艺制备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燃料的制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核能的发展,铀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钍资源储量丰富,中子吸收截面较大,因此,钍资源的利用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国际上对于钍资源的利用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由于氧化物具有稳定性高、熔点高等优点,因此目前以三结构同向性型(Tri-structural isotropic TRISO)包覆燃料颗粒为基础的球形燃料元件都采用氧化物作为燃料核芯。但是,在裂变过程中,氧化物过剩的氧原子易在高温下与热解碳反应生成CO或CO2,这些气体将会增加对TRISO颗粒包覆层的压力,从而降低TRISO颗粒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碳化物或碳氧化物具有重金属密度高、热导率高、中子性能好、耐高温等优点,因而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提高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
在60年代美国橡树岭曾采用脱水法制备出碳化钍微球,此法胶凝时间较长,目前已经很少采用。同时支撑沉淀流程(SNAM流程)对碳化物微球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主要涉及碳化铀(UC)的制备,它采用超声将炭黑分散于溶胶中,不利于流程的连贯及操作便捷。文献HIGH TEMPERATURE GAS COOLED REACTOR FUELS AND MATERIALS(IAEA-TECDOC-1645,2010)采用内胶凝法制备了碳氧化铀(UCO)凝胶颗粒,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内胶凝法的弊端,需要低温冷却而且洗涤困难。瑞士K.Bischoff等人研究了铀-钚(U-Pu)碳化物中碳的分散要求:颗粒大小约比表面积约100m2/g,pH值在3~5之间,要求较为苛刻。
总之,已知的方法均无法通过简单的工艺制备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简单地制备碳化钍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的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硝酸钍溶液滴加到氨水中形成水解溶液,在水解溶液搅拌的情况下加入聚乙烯醇,形成溶胶;利用与水互溶的有机试剂分散碳粉,形成预分散的碳粉;将溶胶加入预分散的碳粉中,形成含碳胶体溶液;S2,将含碳胶体溶液分散成液滴后依次通过氦气区、氨气区、氨水区,形成凝胶颗粒;S3,将凝胶颗粒置于浓氨水中陈化,用去离子水洗涤,将洗涤后的凝胶颗粒放于干燥炉中,控制湿度升温干燥,形成干燥后的凝胶颗粒;S4,将干燥后的凝胶颗粒放置于烧结炉中,在真空条件下升温烧结得到陶瓷微球。
其中,该陶瓷微球包括钍基碳化物(ThC、ThC2)和钍基碳氧化物(ThCO)。特别地,钍与碳的摩尔比为1/3时得到ThC,钍与碳的摩尔比在1/4~1/4.1之间时得到ThC2,钍与碳的摩尔比为1/2时得到ThCO。该陶瓷微球为直径为300μm~1.0mm燃料微球。该钍基碳化物和/或钍基碳氧化物被称为ThCxO2-x,其中x在0~2的范围内可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6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