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羟丙甲纤维素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2596.4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8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沈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B11/08 | 分类号: | C08B11/08;B01J19/18;B01J19/00;B01F7/32;B01F15/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丙甲 纤维素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羟丙甲纤维素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预处理:将精制棉制成60~100目的棉粉;2)、碱化:在混合溶剂中和碱反应生成碱纤维素;3)、醚化:碱纤维素和环氧丙烷、氯甲烷发生醚化反应;4)、中和:用酸中和剩余的碱;5)、脱溶:将混合体系排放入脱溶釜中,边搅拌边加顶部热水,同时从脱溶釜底部通入水蒸汽,形成固液气三相;将大部分的液态溶剂从脱溶釜腰位的管道排放回收;6)、后处理:最后经离心、造粒、干燥、包装制成。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回收得到的反应物因加热水参与了分离过程,使得本发明的物料相比现有技术方法制取的HPMC,粗品的纯度更高,降低了后期HPMC的处理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羟丙甲纤维素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HPMC的生产大部分采用甲苯-异丙醇-水混合体系,粉碎过后的精制棉在碱的作用下与环氧丙烷、氯甲烷反应生产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甲苯、异丙醇的混合气体;氯甲烷、环氧丙烷的副反应产物;废水中含有氯化钠和醋酸钠。目前,国内HPMC的生产工艺基本上都是:一步淤浆法,大致的工艺步骤如下:(1)、预处理:将精制棉制成60-100目的精制棉粉;(2)碱化:将精制棉粉在8-10倍混合溶剂的分散体系中,和碱反应,生成碱化纤维素;(3)、醚化:碱化纤维素和环氧丙烷、氯甲烷发生醚化反应,制得HPMC粗品,该粗品分散在溶剂体系中;(4)、中和:反应结束后,用酸来中和剩余的碱,使产品的PH值达到规定的要求;(5)、溶剂回收:将中和后的混合体系升温,通过冷凝、冷却回收体系的混合溶剂,回收后的溶剂重复循环利用;(6)、后处理:脱溶后的混合物经过卧式沉降离心机,离心分离,在经过造粒、干燥、混合、包装成为最终产品。这种方法副反应程度低、产品收率高;但在溶剂回收环节存在蒸发回收能耗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羟丙甲纤维素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羟丙甲纤维素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通过开棉机将精制棉破碎成直径约1~3厘米的精制棉块,然后进入粉碎机,经高速剪切粉碎成60~100目的精制棉粉;
2)、碱化:粉碎后的精制棉粉在8~10倍甲苯-异丙醇-水的混合溶剂的分散体系中,和碱发生碱化作用,生成具有反应活性的碱纤维素;
3)、醚化:碱纤维素和环氧丙烷、氯甲烷发生醚化反应,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配方的控制,来调节甲氧基和羟丙基取代度的高低,通过对体系环境中氧化剂的含量控制,和精制棉原料的选择来调节产品的黏度高低;
4)、中和:反应结束后,用酸来中和剩余的碱;
5)、脱溶:将中和后的混合体系排放入脱溶釜中,排放开始时即开启脱溶釜的搅拌,边搅拌边加顶部热水,同时从脱溶釜底部通入水蒸汽,防止温度低于60℃;连续搅拌10分钟以上,然后静止20分钟以上,形成固液气三相;将大部分的液态溶剂从脱溶釜腰位的管道排放回收;再将部分的液态溶剂和气态溶剂经冷凝途径回收;
6)、后处理:脱溶后的混合物经过卧式沉降离心机,离心分离,再经过造粒、干燥、混合、包装成为最终产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5)中,热水的加入量是溶剂体积的0.6~1.0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5)中,液态溶剂从脱溶釜腰位的管道排出后,导入到分水槽罐中,而后经静止分层,将水排放。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脱溶釜包括釜体、设置在釜体顶部的热水管和气态溶剂排放管、设置在釜体底部的水蒸气管和产品排放管、设置在釜体腰位的液态溶剂排放管;所述脱溶釜还包括搅拌强化结构;所述搅拌强化结构包括输入轴、调节轴、上搅拌轴、下搅拌轴;所述输入轴、调节轴、上搅拌轴和下搅拌轴通过锥齿轮两两啮合传动;上搅拌轴和下搅拌轴上均设置有框式搅拌叶,还包括搅拌轴支架和转动轴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25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