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扎带及其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2481.5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0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耀亮;黄玉峰;左邦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清市新兴电缆附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49/08 | 分类号: | C22C49/08;C22C49/14;C22C47/14;B65D63/02;C22C101/14;C22C10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508 | 代理人: | 倪志华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扎带 及其 制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运输捆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船用扎带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对于船舶上运输的货物,通常采用船用扎带进行捆扎,而船用扎带的种类较多,较为常用的有不锈钢扎带。不锈钢扎带具有较高的硬度,对大型的货物具有较好的紧固作用,减少货物在船舶运输中发生晃动的可能。
然而,由于海上的环境较为恶劣,不锈钢扎带也会发生老化,且海上的风浪大小难以控制,当突然遇到较大的风浪时,不锈钢扎带突然受到货物的冲击作用,由于其自身硬度较高、强度较低,且发生老化,更易导致其受到局部的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或者破损,进而导致货物难以被固定而在仓库中随着船舶的晃动而晃动,对其他货物或者船舶内部造成破坏。因此,一种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以及高强度、高抗冲击的船用扎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扎带,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以及高强度、高抗冲击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船用扎带艺,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不锈钢材料 59-67份;
碳化硅纤维 1-2份;
硅溶胶改性纤维 3-5份;
树脂材料 10-15份;
甲阶酚醛树脂 1-3份;
氨基树脂 2-3份;
纳米二氧化钛 2-6份;
所述不锈钢材料包括304不锈钢、316不锈钢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树脂材料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CTBN接枝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304不锈钢、316不锈钢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成型性。碳化硅纤维、纳米二氧化钛、不锈钢材料相互配合形成不锈钢复合材料,而纳米二氧化钛可使三者均匀分散,从而均匀地提高不锈钢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抗老化性能。
双酚A型环氧树脂、CTBN接枝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对金属的黏着力很强,并且与甲阶酚醛树脂、氨基树脂、溶胶改性纤维相互配合形成树脂复合材料,有助于提高不锈钢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可承受较高应力,不易受到局部冲击而受到损伤,可对被捆绑货物形成长期且有效的紧固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不锈钢复合材料与固化中的树脂复合材料的连接紧密程度,使不锈钢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从而均匀提高整体的强度以及高抗冲击性,在突然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下,不易出现局部或整体断裂的情况。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船用扎带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不锈钢材料 59-63份;
碳化硅纤维 1-1.5份;
硅溶胶改性纤维 4-5份;
树脂材料 10-12份;
甲阶酚醛树脂 1-2份;
氨基树脂 2.5-3份;
纳米二氧化钛 2-4份;
所述不锈钢材料包括304不锈钢、316不锈钢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树脂材料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CTBN接枝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研究(强度性能、老化性能试验)发现,在该重量份数范围内的组分具有更好的强度、抗冲击性以及抗老化性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船用扎带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不锈钢材料 59-67份;
碳化硅纤维 1-2份;
硅溶胶改性纤维 3-5份;
树脂材料 10-15份;
甲阶酚醛树脂 1-3份;
氨基树脂 2-3份;
纳米二氧化钛 2-6份;
所述不锈钢材料包括重量份数比为1.1-1.3∶1的304不锈钢、316不锈钢;
所述树脂材料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CTBN接枝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研究(强度性能、老化性能试验)发现,该重量份数比范围内的304不锈钢、316不锈钢形成相互作用,使形成的不锈钢材料达到本申请范围内最佳的加工性能和成型性,进而提高不锈钢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船用扎带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不锈钢材料 59-67份;
碳化硅纤维 1-2份;
硅溶胶改性纤维 3-5份;
树脂材料 10-15份;
甲阶酚醛树脂 1-3份;
氨基树脂 2-3份;
纳米二氧化钛 2-6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清市新兴电缆附件有限公司,未经乐清市新兴电缆附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24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合金基电力线路用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船用扎带及其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