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介孔碳基催化剂及其在聚醚胺合成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0569.3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68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孙颖;徐杰;杜文强;石松;高进;赵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755 | 分类号: | B01J23/755;B01J23/72;B01J23/46;B01J35/10;C07C213/02;C07C217/08;C08G65/325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孔碳基 催化剂 及其 聚醚胺 合成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介孔碳基催化剂及其在聚醚胺合成中的应用。该催化剂以CMK‑3型介孔碳为基底,利用浸渍法在其表面负载Ni、Ru或者Cu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金属,还原后作为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数均分子量为200‑5000的聚醚多元醇氨化加氢合成聚醚胺,其中伯胺率可达95%以上。由于该载体具有均匀介孔以及较高的比表面的特性,使得反应过程中氢气、氨和聚醚多元醇可以在孔道内较好的混合,所需要的氢气压力低,适用底物的分子量宽,催化剂使用量低,热稳定性好,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化工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介孔碳基催化剂及其在聚醚胺合成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聚醚胺是一类主链为聚醚结构,末端活性官能团为胺基的聚合物。因为聚醚胺反应活性、韧性、粘度以及亲水性等一系列性能的可调节性,并且胺基提供给聚醚胺与多种化合物反应的可能性,其特殊的分子结构赋予了聚醚胺优异的综合性能,目前商业化的聚醚胺包括单官能、双官能、三官能,分子量从200到5000的一系列产品。在聚脲喷涂、大型复合材料制成以及环氧树脂固化剂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聚醚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高压催化氨化法、离去基团法、氨基丁烯酸酯化法和聚醚腈烷基化法等。催化氨化法合成聚醚胺具有产品质量稳定和更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是目前工业上生产聚醚胺的主要方法。目前的催化氨化法所用的催化剂大部分为骨架系列等催化剂,例如专利US3128311公开的催化剂为骨架镍,而专利CN 105713191 A中,催化剂选自雷尼镍、雷尼钴、雷尼铜、雷尼铁和雷尼镍钴中的至少一种。但是骨架系列目前仍旧存在着总胺值不高,伯胺率低。分子量普适性不高等问题
介孔碳是一类的非硅基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可高达2500 m2/g)和孔体积(可高达2.25cm3/g),非常有望在催化剂载体、储氢材料、电极材料等方面得到重要应用,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纯介孔硅材料相比,介孔碳材料表现出特殊的性质:有高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孔径尺寸在一定范围内可调;介孔形状多样,孔壁组成、结构和性质可调;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可以得到高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合成简单、易操作、无生理毒性。CMK-3型介孔碳是以SBA-15为硬模板法制备出来的介孔碳材料,其具有有序介孔孔道结构,孔径尺寸3.9nm,比表面积在500-1500 m2/g范围之内,孔容在0.7-1.5cc/g之间。其较为有序的介孔结构为反应提供了内部反应位点,并且其较长的孔道结构较好的束缚了反应底物的扩散,有利于进行较为彻底的反应,从而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伯胺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孔碳基催化剂及其在聚醚胺合成中的应用。本发明以 CMK-3为基底,在其表面负载活性金属作为催化剂。本发明利用介孔碳较为有序的介孔孔道为反应位点,束缚了反应底物的扩散,有利于反应进行的较为彻底,从而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伯胺率。
该催化剂以CMK-3型介孔碳为基底,利用浸渍法在其表面负载Ni、Ru或者 Cu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金属,还原后作为催化剂使用。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制备:在烧瓶中入PVP-k90的水溶液,加入Ni、Ru或者Cu的一种或者几种水溶性盐,搅拌至溶解,加入CMK-3,搅拌成为悬浊液,加热至30-60℃,优选为35℃,搅拌时间为1-12h,优选为6h。之后加入NaBH4,搅拌10-60min,过滤得到黑色固体,烘干,即可得到介孔碳基催化剂。
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VP-k90的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5-30%,优选为5%。所述PVP-k90的水溶液的质量为CMK-3质量的5-100倍,优选为9倍。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i、Ru或者Cu金属的总量为CMK-3的0.5-20%。
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加入NaBH4质量为金属质量的的5-20倍,优选为1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05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