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以提高白桦茸中多醣体含量的固态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8879.8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5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伯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1/3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赵倩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以 提高 白桦 多醣 含量 固态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多醣体含量的固态培养方法,其包括接种步骤、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添加营养液步骤、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以及采收步骤。首先,将白桦茸菌株接种至固态培养基以培养出白桦茸菌丝体。当白桦茸菌丝体达第一预设面积时,降低培养环境的亮度与温度后,并于避光低温环境中培养一培养时间。接着,在添加营养液后,回复培养环境的亮度与温度,并待白桦茸菌丝体达第二预设面积时采收。藉此,本发明可有效提升白桦茸菌丝体产物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白桦茸的培养方法,尤其是有关于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多醣体含量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白桦茸(Inonotus obliquus)是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地区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中文别名还有白桦蕈、桦树菇、桦褐孔菌、西伯利亚灵芝、桦孔茸和树蘑菇,在生物学上的分类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
近年来,研究显示白桦茸含有的多醣类与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ids)等成份能有效活化免疫系统与抑制病毒的增殖而具有预防乳腺癌、肝癌、子宫癌、胃癌、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效果,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人民的关注。
早期白桦茸的使用主要以天然生成的野生白桦茸为主,可采集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北海道、芬兰、中国吉林长白上地区、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地区等地。然而,因天然生成的白桦茸产量、采集成本较高,导致野生的白桦茸价格昂贵,且野生资源有限,日益枯竭,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据此,目前白桦茸的生产方式多以液态发酵培养或固态培养等人工生产的方式较为常见。其中,液态发酵培养技术虽培养白桦茸的速度较快,适宜工业化量产,但必须使用大量的培养液,或使用较大容量的发酵槽,且因生长环境与天然白桦茸差异较大,产物的营养成分亦与天然产物有所不同。而固态培养会与天然白桦茸的生长环境及条件较为接近,因此产生的产物及营养成分也较接近天然的白桦茸。然而,现阶段白桦茸固态培养技术的产物产量较低、生长速度较慢且所含的有效成分多醣体的成份比率均较天然生成的野生白桦茸来得低。
因此,如何提高人工培养白桦茸中的多醣体比例,是为目前白桦茸培养相关研究的热门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提供一种新颖的白桦茸培养方法,藉以有效的培养出白桦茸菌丝体产物,藉由固态培养模拟白桦茸天然的生长环境,提高产物内的多醣体的含量。
承上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于提供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多醣体含量的固态培养方法,包括:
进行一接种步骤,将至少一白桦茸菌株接种至一固态培养基并使所述白桦茸菌株于一培养环境中进行培养以产生至少一白桦茸菌丝体;
进行一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一预设面积时,降低所述培养环境的一亮度,并降低一温度至11℃至15℃之间,以使所述白桦茸菌丝体培养一培养时间;
进行一添加营养液步骤,添加一由桦树叶制成的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
进行一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恢复所述培养环境的所述亮度,并回复所述温度至15℃至25℃之间;以及
进行一采收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二预设面积时,采收所述白桦茸菌丝体。
其中,于进行所述接种步骤中的所述固态培养基的一制备方法,包括:
混合一基料、一醣类、桦树木屑、一琼脂与水,其中所述基料包括一谷类或一豆类;以及
进行一高温灭菌步骤,以制得所述固态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88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