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8355.0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5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靳斌斌;刘友荣;陈燕波;朱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农村 污水处理 装置 方法 | ||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与污水进水管道连通的缺氧池、内部设置有MBR膜组件的MBR膜生物反应池、内部设置有絮凝反应装置的絮凝池、内部设置有斜管沉淀装置的斜管沉淀池、内部设置纤维转盘的纤维转盘滤池,所述缺氧池、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所述絮凝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所述纤维转盘滤池顺次连接;其优点是:采用缺氧池和MBR膜生物反应池循环处理工艺,提高脱氮效率,克服农村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影响,有效去除磷;依次通过絮凝池、斜管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的污水处理工艺,适合农村水量水质的处理,使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利于推广;装置大小可自由调节,占地面积小,设备组合灵活;可就近处理,邻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农村污水污染已对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为确保农村水源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农村污水治理刻不容缓。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包括:(1)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体,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
(2)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没有排水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如果集中收集处理,管网投资部分往往较大,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中国当前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应用最广泛的工艺是:传统二级处理工艺A2/O(或厌氧)+人工湿地法,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比较低,传统技术虽然运行成熟,但缺点也很明显。A2/O+人工湿地法,出水达到一级B标准,但达到一级A标准较难,且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时,工艺运行管理技术较复杂,如果管理不善或者运行复杂都会导致农村污水处理陷入困境;厌氧+人工湿地法虽然也能达到一级B标准,但占地大,脱氮除磷效果差,滤料宜堵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使得在农村进行污水处理占地面积小,并且可就地收集,规模化建设,设备组合灵活度高,避免了管网的大规模重复建设,利于推广。
本发明第一方面保护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与污水进水管道连通的缺氧池、内部设置有MBR膜组件的MBR膜生物反应池、内部设置有絮凝反应装置的絮凝池、内部设置有斜管沉淀装置的斜管沉淀池、内部设置纤维转盘的纤维转盘滤池,所述缺氧池、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所述絮凝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所述纤维转盘滤池顺次连接;
其中,所述缺氧池与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出水堰,且所述缺氧池底部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底部连通,使得经所述缺氧池处理的污水通过所述第一出水堰进入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之后,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再次进入所述缺氧池,进行次循环处理;
所述MBR膜组件与所述絮凝池之间设置有第二管道,用于水流从所述MBR膜组件运输至所述絮凝池。
本发明第二方面保护一种农村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污水通入所述缺氧池进行缺氧处理,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出水堰流入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再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将MBR膜生物反应池内的水导入所述缺氧池内进行循环处理,用于脱氮与生物除磷;
S2、经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通过所述第二管道导入所述絮凝池,使得污水从下由上进入,向所述絮凝池的四周流动,用于提高脱稳颗粒的碰撞,加强大颗粒絮凝体;
S3、经所述絮凝池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斜管沉淀池进行斜管沉淀,污水经过所述斜管沉淀装置处理后,颗粒物沉淀于所述斜管沉淀池内,而经所述斜管沉淀装置处理后的液体进入所述纤维转盘滤池,最后方可达标排出。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其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83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