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8355.0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5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靳斌斌;刘友荣;陈燕波;朱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农村 污水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污水进水管道(11)连通的缺氧池(1)、内部设置有MBR膜组件(21)的MBR膜生物反应池(2)、内部设置有絮凝反应装置(31)的絮凝池(3)、内部设置有斜管沉淀装置(41)的斜管沉淀池(4)、内部设置纤维转盘(51)的纤维转盘滤池(5),所述缺氧池(1)、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2)、所述絮凝池(3)、所述斜管沉淀池(4)、所述纤维转盘滤池(5)顺次连接,所述絮凝池(3)外接一臭氧发生器(9),用于向所述絮凝反应装置(31)提供臭氧,所述絮凝池(3)与所述斜管沉淀池(4)之间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33),且所述第一隔板(32)顶端与所述絮凝池(3)的顶部固定,下端与所述絮凝池(3)的底部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板(33)的顶端与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顶部具有间隙,底端与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底部固定,且所述第一隔板(32)与所述第二隔板(33)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经所述絮凝池(3)处理后的污水依次流经所述第一隔板(32)、所述第二隔板(33)后进入所述斜管沉淀池(4),所述第一隔板(32)与所述第二隔板(33)之间设置有一导流板(34),所述导流板(34)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板(33)连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絮凝池(3)底部,且所述导流板(34)底部与所述第一隔板(3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隔板(32)、所述第二隔板(33)、所述导流板(34)之间围合为一导流区,使得经所述絮凝池(3)处理后的污水经过所述导流区进入所述斜管沉淀池(4);
其中,所述缺氧池(1)与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2)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堰(6),且所述缺氧池(1)底部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7)与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2)底部连通,使得经所述缺氧池(1)处理的污水通过所述第一出水堰(6)进入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2)之后,通过所述第一管道(7)再次进入所述缺氧池(1),进行循环处理;
所述MBR膜组件(21)与所述絮凝池(3)之间设置有第二管道(8),用于水流从所述MBR膜组件(21)运输至所述絮凝池(3),所述MBR膜组件(21)底部设置有一与气体抽吸泵(22)电连接的气体反冲洗装置(23),所述第一管道(7)、所述第二管道(8)上分别设置有混合液循环泵(71)、膜出水抽吸泵(81),所述第二管道(8)上还设置有一管式混合器(82),用于向经过所述第二管道(8)的污水中投放混凝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34)与所述第二隔板(33)所形成的夹角为5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34)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隔板(32)底部平齐或者低于所述第一隔板(32)底部。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污水通入缺氧池(1)进行缺氧处理,然后通过第一出水堰(6)流入MBR膜生物反应池(2),再通过第一管道(7)将MBR膜生物反应池(2)内的水导入缺氧池(1)内进行循环处理;
S2、经MBR膜生物反应池(2)处理的污水进入通过所述第二管道(8)导入絮凝池(3),使得污水从下由上进入,向絮凝池(3)的四周流动,在污水进行絮凝反应的同时,通过臭氧发生器(9)产生的臭氧进行消毒处理;
S3、经絮凝池(3)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斜管沉淀池(4)进行斜管沉淀,污水经过斜管沉淀装置(41)处理后,颗粒物沉淀于斜管沉淀池(4)内,而经斜管沉淀装置(41)处理后的液体进入纤维转盘滤池(5),最后达标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835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