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1208.2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11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梁万武;王开国;陈益;严皓;卢刚;莫崇相;张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1/04 | 分类号: | F16H61/04;F16H63/3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梁顺宜;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变速器 动力 升档 模式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当判断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触发升档控制时,获取车辆的运行参数;
根据所述车辆的运行参数,判断所述车辆的运行状态;
当判断所述车辆的运行状态为动力模式时,获取分离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以及,
当判断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状态符合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状态时,控制拨叉执行脱档操作并在所述分离离合器完全打开之前脱至空档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获取换档手柄的位置和发动机的转速;
当所述换档手柄的位置处于升档位置,且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大于预设的第一转速阈值时,判断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触发升档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获取所述车辆在当前油门下的车速;
当所述车速大于当前档位在当前油门下预设的升档车速时,判断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触发升档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运行参数包括油门踏板的位置和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输入扭矩;其中,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输入扭矩为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减去发动机的附件损耗扭矩后传递给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净输入扭矩;
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运行参数,判断所述车辆的运行状态具体包括:
当所述油门踏板的位置高于等于预设的油门踏板的位置且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输入扭矩大于预设的第一输入扭矩阈值,或所述油门踏板的位置低于预设的油门踏板的位置且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输入扭矩大于预设的第二输入扭矩阈值时,判断所述车辆的运行状态为动力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输入扭矩阈值大于所述第一输入扭矩阈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包括分离离合器的接合位置;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状态包括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位置;
所述当判断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状态符合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状态时,控制拨叉执行脱档操作并在所述分离离合器完全打开之前脱至空档位置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位置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位置;其中,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位置根据所述拨叉的脱档力计算得到;
当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位置符合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位置时,控制拨叉执行脱档操作并在所述分离离合器完全打开之前脱至空档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位置根据所述拨叉的脱档力计算得到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拨叉的脱档力,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计算所述分离离合器的参考传递扭矩:
T=(F*R*cosα)/(i*f);其中,T为所述分离离合器的参考传递扭矩,F为所述拨叉的脱档力,R为接合齿的半径,α为接合齿的倒锥角,i为传动比,f为接合齿和接合套之间的摩擦系数;
根据所述分离离合器的参考传递扭矩计算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升档模式的拨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状态还包括分离离合器的接合压力;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状态还包括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压力;
所述当判断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状态符合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状态时,控制拨叉执行脱档操作并在所述分离离合器完全打开之前脱至空档位置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压力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压力;其中,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压力根据所述拨叉的脱档力计算得到;
当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接合压力符合所述预设的分离离合器的参考接合压力时,控制拨叉执行脱档操作并在所述分离离合器完全打开之前脱至空档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120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钝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激光强化涂覆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