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41231.5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6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闫梅霞;张宝香;王英平;张瑞;郭靖;许世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02 | 分类号: | C12P1/02;C12P19/40;C12P33/2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张海青 |
地址: | 130112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虫草 菌株 液态 发酵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蛹虫草菌株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摇床培养,温度控制在19‑21℃之间,摇床转速控制在200‑220rad/min,暗培养8‑14d;液体发酵培养基由五加科植物的果实或根为原料制备得到。本发明的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的方法,发酵基质主要采用的为五加科植物的果实或根为原料,这种原料比较容易获得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制备过程简单方便、经济环保,采用这种特定的培养基发酵后的产物不仅虫草素含量有所提升,还使得产物中含有大量稀有皂苷成分,且为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提供了一种更为新颖的操作路线,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也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蛹虫草菌株发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的方法。
背景技术
蛹虫草为子囊亚门,麦角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由地下的子座与地上子实体部分两部分组成的复合体,蛹虫草孢子于秋季散播,感染虫体,菌丝生长早虫体中,吸取营养,幼虫体内充满菌丝而死。到了第二年夏秋之际,自幼虫体之上长出草体,9月中旬左右可采集野生蛹虫草。蛹虫草中含有的虫草素具有多种生理学活性,比如抗肿瘤、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为了获得虫草素一般采用化学合成以及生物合成两种方式。化学合成的方式生产成本比较高,合成工艺又比较复杂、收率低,产物纯化比较困难。生物合成法制备虫草素有两种途径:固体发酵获得虫草子实体,再从中提取;二是通过蛹虫草液体发酵,从发酵产物中直接提取。由于液体发酵比固体发酵在发酵规模、菌体生长速率、生长密度以及可控性上的优势,蛹虫草液体发酵提取虫草素是现如今制备虫草素的主要应用方法,而且发酵方法也比较成熟,但是现如今的发酵方法所提取的虫草素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现有工艺条件限制下很难再有新的突破,所用的发酵培养基配制方法比较繁琐,操作比较困难,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提取虫草素的工作量,耗费人力物力,不经济环保。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的方法,发酵基质主要采用的为五加科植物的果实或根为原料,这种原料比较容易获得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制备过程简单方便、经济环保,采用这种特定的培养基发酵后的产物不仅虫草素含量有所提升,还使得产物中含有大量稀有皂苷成分,增加了后续开发的价值,且为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提供了一种更为新颖的操作路线,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也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蛹虫草菌株液态发酵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蛹虫草菌株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摇床培养,温度控制在19-21℃之间,摇床转速控制在200-220rad/min,暗培养8-14d;
所述液体发酵培养基由五加科植物的果实或根为原料制备得到。
现有技术中,虽然有采用蛹虫草菌株进行液态发酵的方法,但是传统的培养方法一般是应用葡萄糖、蛋白胨和酵母膏为主要成分的发酵培养基,这些成分其实仅能满足蛹虫草基本的生长和发育需要,虫草素含量相对比较低,但是本发明通过采用五加科植物的果实或根为原料来代替葡萄糖、蛋白胨和酵母膏制备培养基,不仅成分简单制备起来更为方便,并且由于五加科植物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更加适宜蛹虫草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增加菌丝生长代谢产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虫草素的含量,并且产物中除了常规虫草素还含有稀有的皂苷,相当于通过本发明特殊的发酵基质得到了更为有利用价值的有效成分,增加了后续开发价值。
当然更为优选的五加科植物最好选择为人参果、人参根、西洋参果、西洋参根、三七、绞股兰,更优的为人参果、人参根、西洋参果、西洋参根,因为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创造性试验后,发现这几种原料不仅本身容易获得,原料来源广泛比较便宜,而且发酵培养得到的虫草素、皂苷的含量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好选择这几种为原料来制备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12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