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sh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7166.9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8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余良;胡建广;张楠;索海翠;李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44245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红丽;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sh2 基因型 甜玉米 引物 试剂盒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sh2‑i基因型甜玉米的引物及试剂盒与应用,属于植物分子技术领域。该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1~3所示。本发明利用分子技术进行甜玉米sh2‑i基因型鉴定,能够有效鉴定sh2‑i基因型或sh2‑i基因种质渗入超甜玉米基因型中。可克服了仅从籽粒外观和形态表现型判别sh2‑i基因型或sh2‑i基因种质渗入sh2超甜玉米种质的不确定性、盲目性的不足与缺点,准确识别sh2‑i基因型。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可早期获得sh2‑i甜玉米基因型的高效、准确的育种材料鉴定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sh2-i基因型甜玉米的引物及试剂盒与应用。
背景技术
甜玉米(Zea mays L.saccharata Sturt.)为玉米属(Zea mays L.)子粒胚乳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1个亚种,主要包括su1、su2、sh1、sh2、sh4、du、ae、 bt1、bt2、se等隐性突变基因,其中sh1、sh2、sh4、bt1和bt2基因突变体的蔗糖向淀粉的转变过程明显受阻,致使其胚乳的含糖量较高,乳熟期胚乳的可溶性糖含量高达15%以上。甜玉米起源于美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甜玉米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初,最初的育种材料引自美国。目前,我国育种资源仍主要来自美国、泰国和我国台湾等地,育种技术上主要以选育二环系为主,基础较薄弱,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搜集与研究遗传基础多样、适应性强的甜玉米育种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甜玉米育种水平。
玉米胚乳含糖突变基因su1、sh2的发现与应用引发甜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su1类型普甜玉米含糖量低主要用于加工,籽粒胚乳中的含糖量达8%~10%,相当于普通玉米的3~4倍。普甜玉米籽粒种皮较薄,胚乳中有1/3的淀粉为分子量较小的支链淀粉。这种淀粉溶解于水,具有粘性,被称为水溶性多糖(water-solublepolysaccharide,简称WSP),易于被人体吸收。而淀粉含量只占35%左右,比普通玉米减少了一半。籽粒成熟后皱缩透明,其较高的糖分含量与WSP构成了其特有的粘、香的风味。sh2类型超甜玉米,是目前第2个最广泛利用的胚乳类型,含糖量比普通甜玉米高1倍或以上,可达 20%以上,籽粒中主要是蔗糖、果糖、葡萄糖,淀粉少,一般以鲜穗供应市场为主,但植物糖原即水溶性多糖WSP含量少仅5%左右,因而不具粘性香味不浓,保鲜期较短,种子发芽率较低。sh2-i基因最早由美国科学家Gyula Ficsor利用 EMS方法从成熟玉米籽粒诱变而来,2001年佛罗里达大学Curt Hannah引入甜玉米群体,2001年威斯康辛大学Bill Tracy培育su1sh2-i自交系,2008年成功培育sh2sh2-isu1su1基因型杂交种。sh2-i突变导致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部分失活,突变体内含子剪切位点大约10%转录本被正确剪切产生淀粉。与sh2比较,籽粒中蔗糖含量低、WSP和淀粉含量较高,sh2-i为sh2的等位基因。利用基因sh2-i,结合su1、sh2能够培育多基因复合甜玉米品种,克服sh2单基因遗传上的缺陷,该基因材料有潜在的遗传研究与商业价值,其研究与利用将扩展甜玉米的遗传基础,为开发新型甜玉米品种奠定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71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桌面图标批量整理方法及装置和终端
- 下一篇:图片查看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