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吡唑醚菌酯堆密度和流动性的结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2077.7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7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龚俊波;姜爽;侯宝红;吴送姑;王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1/22 | 分类号: | C07D231/22 |
代理公司: | 12201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丽<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吡唑 醚菌酯堆 密度 流动性 结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吡唑醚菌酯堆密度和流动性的结晶方法。将吡唑醚菌酯粗品和溶剂加入结晶器中,吡唑醚菌酯和溶剂的质量比1:2~1:10,升温至50~60℃溶解,加入活性炭脱色0.3~2h后过滤,降温至30~35℃,加入晶种,养晶时间为0.5~2h,降至25℃后,向体系中加入水,进行溶析结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堆密度为0.52~0.57g/ml,卡尔指数为11%~13%的吡唑醚菌酯晶体。所制备的产品为棒状晶体,其主粒度可达到250μm,本申请产品的起熔点65.2℃,比市售吡唑醚菌酯的熔点60.4℃提高了5℃左右,稳定性更好,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该产品在研磨过程中阻塞研磨设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结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吡唑醚菌酯堆密度和流动性的结晶方法。
背景技术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也被称为唑菌胺酯,化学名称为N-[[[1-(4-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邻甲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分子式为C19H18ClN3O4,分子量为387.82,化学结构式为:
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1993年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发现,2001年登记上市,投入使用。2009年其销售额达到7.35亿美元,继嘧菌酯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几乎对四大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效,它的作用机理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类似,主要作用于细胞色素b和C1的氧化位点Q0,阻断它们之间的电子传递,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ATP,使菌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受阻,最终致使致病菌细胞死亡。目前吡唑醚菌酯已应用于100多种作物,不仅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而且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友好,已被美国EPA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专利CN 101203136 A中公开了四种吡唑醚菌酯晶型,其中晶型Ⅳ为市售晶型。市售吡唑醚菌酯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常采用冷却结晶方法进行分离提纯。但是在结晶过程中,吡唑醚菌酯易聚结,易发生第二次初级成核,导致晶体产品粒度分布不均匀、堆密度小、流动性差、熔点偏低、易结块、抽滤和干燥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经检测市售吡唑醚菌酯的主粒度一般为30~60μm,堆密度为0.45~0.48g/ml,卡尔指数大于25%,流动性差,熔点仅为60℃左右,这将会给后续制剂中的研磨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深入研究吡唑醚菌酯的结晶过程,开发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晶方法来避免产品的聚结以及二次初级成核等问题至关重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吡唑醚菌酯晶型Ⅳ的冷却—溶析耦合结晶方法,成功避免了上述问题,使吡唑醚菌酯的熔点、粒度、堆密度和流动性等粉体性能明显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吡唑醚菌酯制备技术和产品特性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吡唑醚菌酯堆密度和流动性的结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吡唑醚菌酯堆密度和流动性的结晶方法,将吡唑醚菌酯粗品和溶剂加入结晶器中,吡唑醚菌酯和溶剂的质量比1:2~1:10,升温至50~60℃溶解,加入活性炭脱色0.3~2h后过滤,降温至30~35℃,加入晶种,养晶时间为0.5~2h,降温至25℃后,向体系中加入水,进行溶析结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堆密度为0.52~0.57g/ml,卡尔指数为11%~13%的吡唑醚菌酯晶体。
所述方法中溶剂选自甲醇、乙醇、正丙醇或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与水的混合溶剂,有机溶剂与水的质量比4:1~15:1。
所述方法中活性炭加入量为溶剂质量的0.5%~5%。
所述方法中晶种是经筛分后的50~150目吡唑醚菌酯晶型Ⅳ晶体,加入量为溶质质量的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20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