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1402.8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0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蔡涛;赵迎红;王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A61L31/14;B29C69/00;B29L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张江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支架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其中该可吸收支架系统包括: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与内管,内管的一端穿过球囊且外露于球囊,内管位于球囊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可吸收支架,可吸收支架套设于球囊的外部,且可吸收支架位于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可吸收支架的近端的外径。其中,第一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提升可吸收支架系统在病变血管以及小尺寸血管的通过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从早期的球囊扩张术、裸支架植入术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乃至今天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的推动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向前进步。目前,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近300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且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心血管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中。
而目前永久性金属支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病人术后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避免支架部位的血栓形成,但仍难完全避免血栓形成,并且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即使是使用药物洗脱金属支架能够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3%以下,但对于慢性的支架部位刺激性内膜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因此造成的血管腔内支架术后远期通畅率甚至低于单纯球囊成型术,另外植入金属支架后病人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这些都可能会制约金属支架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为了解决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因支架植入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应运而生。该支架除具有扩张支撑的作用外,还具有可载药性、能够抑制内膜增生、加速内皮细胞生长等作用。当充分发挥完其功能后,该支架在体内逐渐发生降解,最终降解为人体可吸收无毒产物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使支架消失后的血管恢复自然。
而受可吸收支架的材料的影响,为获取支架更强的支撑强度,使得可吸收支架需要更大的支架杆宽度以及壁厚,进而使得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的直径相较于金属支架更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可吸收支架系统通过小尺寸血管以及迂曲病变血管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能提升可吸收支架系统在病变血管以及小尺寸血管的通过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包括:
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与内管,内管的一端穿过球囊且外露于球囊,内管位于球囊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
可吸收支架,可吸收支架套设于球囊的外部,且可吸收支架位于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可吸收支架的近端的外径,
其中,第一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
其中,预设锥度为0.008~0.017。
其中,可吸收支架采用可吸收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可吸收支架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可吸收支架进行预压握处理,使可吸收支架的外径被压握至预设外径,得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14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