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型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334.8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45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堪大;栗城大亮;伊东理基;吉田直树;高野将美;山口茂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J17/00;B60K11/06;B60K11/08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辉;徐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车辆 | ||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
车体框架(12),其利用立管(15)将前叉(14)支承成能够转向,并将后轮单元(22)支承成绕枢轴(23)摆动自如;
空冷式的燃料电池单元(36),其在所述立管(15)的后方被所述车体框架(12)支承而朝向前方配置外部空气的取入口(38);和
车体罩(13),其对与所述取入口(38)连接的吸气空间(48)的前方进行划分,
所述车体罩(13)具有改变从前方流入的行驶风的方向的行驶风通路(47),
所述行驶风通路(47)在比所述取入口(38)靠后方处具有折返部(47a),该折返部朝向前方引导所述行驶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罩(13)具有:前壁(39a),其将所述取入口(38)的前方堵塞;和侧壁(39b),其从所述前壁(39a)向车辆后方延伸,
在所述侧壁(39b)上划分出与所述吸气空间(48)连接而朝向后方开口的左右的吸气口(41),
所述折返部(47a)具有导风板(34),该导风板在所述吸气口(41)的后方与所述侧壁(39b)结合,覆盖所述吸气口(41)并且形成朝向前方开口的行驶风取入口(47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34)被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向外侧扩展。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39b)具有形成吸气口(41)的第一引导部(49b),并且所述第一引导部(49b)被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外侧扩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口(41)位于比所述取入口(38)靠后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39b)具有燃料电池覆盖部(49a),并且所述燃料电池覆盖部(49a)的前端具有以指向所述燃料电池单元(36)的方式弯折的第二引导部(49c)。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导风板(34)上贯穿设置有开口(54a、54b),所述开口在导风板(34)的后端与所述吸气口(41)之间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54a、54b)偏向于所述导风板(34)的上缘(34a)或下缘(34b)而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体罩(13)上,以覆盖在所述车体罩(13)的所述前壁(39a)上划分出的第二吸气口(63)的方式设置有入口罩(64),该入口罩具有改变从前方朝向所述第二吸气口(63)流入的行驶风的方向的行驶风通路(6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33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