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3455.5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51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雪;尹良杰;张友皇;马培义;朱成;王烨;王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赵景平;宋少华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式双 离合器 自动 变速箱 冷却 流量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前者包括:若变速箱油温较低且汽车挡位处于空挡或者驻车挡位,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离合器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值,则根据离合器温度确定冷却流量值,若冷却流量值低于第二设定值,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二设定值,若冷却流量值高于第三设定值,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三设定值,若变速箱请求挂挡或者摘挡,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一设定值,检测汽车行驶状态,并根据汽车的行驶状态确定冷却流量值,第一、第二和第三设定值依次增大。本发明不论在何种工况下,均能提供合适的冷却流量,保证有足够冷却流量的同时,降低了冷却流量,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整车行驶过程中,为保证轴承、离合器能够进行充分的润滑冷却,需要为轴承和离合器提供可能多的冷却流量,但同时,冷却油经过离合器时,离合器会产生拖曳扭矩,而离合器的拖曳扭矩会影响到拨叉控制、离合器控制以及整车的油耗,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由于较大的油液粘度会产生较大的离合器拖曳扭矩,该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湿式双离合器变速箱冷却润滑的控制原则是保证轴承、离合器有足够冷却流量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冷却流量,以提供更好的驾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保证轴承、离合器有足够冷却流量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冷却流量,提高驾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本发明提供的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检测变速箱油温,并判定变速箱油温是否低于设定油温值,若是则进入步骤S2,若否则进入步骤S3;
步骤S2:检测汽车挡位是否处于空挡或者驻车挡位,若是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一设定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
步骤S3:检测离合器温度是否高于设定温度值,若是,则根据离合器温度确定冷却流量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4;
步骤S4:检测冷却流量值是否低于第二设定值,若是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二设定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5;
步骤S5:检测冷却流量值是否高于第三设定值,若是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三设定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6;
步骤S6:检测变速箱是否请求挂挡或者摘挡,若是则确定冷却流量值为第一设定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7;
步骤S7:检测汽车行驶状态,并根据汽车的行驶状态确定冷却流量值;
所述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依次增大。
如上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骤S3具体包括:
步骤S31:检测第一离合器温度;
步骤S32:检测第二离合器温度;
步骤S33:比较第一离合器温度和第二离合器温度,若第一离合器温度大于第二离合器温度,则检测第一离合器温度是否高于设定温度值,若是,则根据第一离合器温度确定冷却流量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4;若第一离合器温度小于第二离合器温度,则检测第二离合器温度是否高于设定温度值,若是,则根据第二离合器温度确定冷却流量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4。
如上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冷却流量控制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骤S4中,检测冷却流量值是否低于第二设定值具体包括:
检测冷却流量值是否低于第二设定值,若是,则记录冷却流量值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持续时间,并记录该持续时间超过第一时间段的第一次数,将记录的第一次数与第一设定次数相比较,若第一次数大于第一设定次数,则确认冷却流量值低于第二设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34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