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茶菌菌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2668.6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6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盼盼;龚自明;高士伟;郑鹏程;滕靖;王雪萍;王胜鹏;叶飞;郑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16 | 分类号: | A23F3/16;C12P19/04;C12R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229 | 代理人: | 王春娇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菌菌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膜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红茶菌菌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菌又名海宝,其含有一部分茶叶浸出物、活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红茶菌抑制了有害细菌的生长,其能够清理肠胃、预防和治疗便秘和痔疮、帮助消化,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红茶菌发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是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形成三大类微生物的共生体系。红茶菌发酵期间酵母菌可以快速将糖转化为乙醇,从而刺激醋酸菌的生长;而醋酸菌的生长代谢形成的主要代谢产物又对酵母菌代谢及自身代谢提供防止污染的环境。菌膜的成分以粗蛋白和粗纤维为主,参与菌膜形成的主要微生物是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对其贡献较小。因此,调控醋酸菌的生长速度可以有效控制菌膜的形成。
红茶菌培养液中主要包含菌液和菌膜两部分,人们饮用的是菌液部分,目前对红茶菌研究较多的是红茶菌加工工艺等方面,如红茶菌饮料的制作方法、发酵设备、功能、风味等,却很少关注红茶菌菌膜的功效与利用。红茶菌菌膜在培养液中呈乳白色半透明胶质菌团,又称为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产膜醋酸菌为主要菌剂发酵茶饮料,在发酵过程中形成菌膜(细菌纤维素)。但是,现有的红茶菌菌膜制备产量低、口感差,不适合工厂化生产,因此亟需一种高效的红茶菌菌膜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红茶菌菌膜制备产量低、口感差,不能高效生产等问题,提供一种红茶菌菌膜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红茶菌菌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取红茶,用60-90℃水连续两次浸提10-30min,茶叶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200),初滤后将两次浸提液混合;步骤二、向步骤一中所得的浸提液中加入红茶质量比0.05-0.1%的单宁酶,然后在35-45℃条件下酶解60-90min,再在90-100℃下加热5-10min灭酶活,然后冷却至室温;步骤三、将经过步骤二处理的浸提液中加入浸提液质量比为6-10%蔗糖,然后煮沸5-10min,再冷却至室温;步骤四、将经过步骤三处理的浸提液调节浓度至0.5-0.8%之间,再用醋酸调节pH值至4-5之间;步骤五、向经过步骤四处理的浸提液中加入浸提液质量比为3%-5%的95%食用乙醇,再用0.45μm微孔滤膜抽滤除去细菌得到无菌茶汤;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无菌茶汤分装至广口玻璃瓶中,然后接种茶汤体积比为4-6%红茶菌母液、茶汤质量比为1-3%红茶菌菌膜,再将玻璃瓶盖上透气的封口薄膜,然后放入25-30℃培养箱中培养;步骤七、在培养箱中培养10-12d后,待pH在2.5-3之间、菌膜成熟时,再用清水将菌液漂洗干净,然后于85-90℃热水中杀菌15-20min,冷却后即得到红茶菌菌膜成品。
所述步骤一中的初滤是将浸提后的红茶浸提液经200-400目的滤布过滤。
所述步骤二中酶解60-90min时温度为40-45℃。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利用单宁酶切断多酚类物质的酯键,通过降低茶汤中酯型儿茶素含量来减弱其对红茶菌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另外较低的酸度、适宜的茶汤浓度、乙醇、接种量等可有效促进菌膜的形成,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红茶菌菌膜的生长量,且红茶菌菌液澄清、风味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红茶菌发酵期间醋酸菌变化规律图。
图2是本发明中红茶菌发酵期间酵母菌变化规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红茶菌菌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红茶,用60-90℃水连续两次浸提10-30min,茶叶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200),初滤后将两次浸提液混合。用60-90℃水连续两次浸提10-30min再将两次浸提液混合,不但能获得较高浸出率的红茶浸出物,且能有效减少红茶中热敏性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保证其原有风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26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陈皮白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桑葚枸杞菊花蜂蜜茶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