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钢轨的耐磨性与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4945.0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9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健;付志凯;赵相吉;张勇强;刘启跃;郭俊;周仲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24/10 | 分类号: | C23C24/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钢轨 耐磨性 滚动 接触 疲劳 性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钢轨的耐磨性与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保证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钢轨的磨损必须分别控制在13mm以内,所以增加钢轨的耐磨性能有效减少钢轨更换次数,降低运营成本。激光熔覆技术在金属材料表面强化,提高耐磨性及抗疲劳性能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Fe基粉末材料由于成本低且耐磨性好,同时与常用碳钢材料成分相近,因此,将Fe基粉末熔覆在钢轨表面,能有效提高其耐磨性。但是,将纯Fe基粉末作为熔覆材料时,由于激光熔覆时纯Fe基粉末材料的熔化及凝固速度很快,会导致熔覆层中组织不均匀,容易产生裂纹和气孔率偏大。导致其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耐磨性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钢轨的耐磨性与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方法,用该方法处理得到的钢轨,耐磨性高、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钢轨的耐磨性与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方法,是在氩气保护下,利用激光器将Fe基粉末熔覆在钢轨的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Fe基粉末为Fe基粉末中加入了质量含量为0.4-2%的氧化镧粉末构成的Fe基合金粉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的0.4-2%的氧化镧显著细化了Fe基激光熔覆涂层中的共晶和枝晶组织,且使共晶组织分布更加均匀,可以抑制熔覆层中气孔的产生,细化熔覆组织,晶界附近的晶粒位错较强,晶粒之间能量传递较容易,这有利于降低表层组织中裂纹尖端的应力,从而阻止裂纹扩展从而提高了钢轨的耐磨性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
测试表明,1、采用本发明处理后的钢轨试样在经过57.6万次滚动接触循环后未发现明显裂纹。而用纯Fe基材料激光熔覆后的钢轨试样在相同次数滚动接触循环后出现明显裂纹。2、采用本发明处理后的钢轨试样在经过57.6万次滚动接触循环后的磨损率约为0.5х10-5g/m,较用纯Fe基材料激光熔覆后的钢轨试样在相同次数滚动接触循环后的磨损率(约1х10-5g/m)降低一倍。
上述的利用激光器将Fe基合金粉末熔覆在钢轨的表面的具体做法是:激光器为多模横流CO2激光器,激光功率2.8-3.0kw,扫描速度200-220mm/min,激光束矩形光斑尺寸为1mm×7mm,离焦量为30-32mm,送粉速度为10~20g/min。
这样在所述的参数下,能保证Fe基合金粉末在多模横流CO2激光器的作用下能够充分的熔化并能均匀地熔覆在钢轨试样表面。
上述的Fe基合金粉末的粒度为50~200目。
这样,既可以减少过细(<50目)的Fe基合金粉末的成本,又可以避免过粗(>200目)Fe基合金粉末熔化不均匀而导致材料熔覆层出现气孔等缺陷。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是对比例处理后的钢轨表面的激光熔覆组织金相图。
图1b是实施例1处理后的钢轨表面的激光熔覆组织金相图。
图1c是实施例2处理后的钢轨表面的激光熔覆组织金相图。
图1d是实施例3处理后的钢轨表面的激光熔覆组织金相图。
图2是未经处理的钢轨、对比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方法处理后的钢轨在磨损试验后测试得到的磨损率。
图3a是未经处理的钢轨在磨损试验后的剖面疲劳裂纹图;
图3b是对比例方法处理后的钢轨在磨损试验后的剖面疲劳裂纹图;
图3c是实施例1方法处理后的钢轨在磨损试验后的剖面疲劳裂纹图;
图3d是实施例2方法处理后的钢轨在磨损试验后的剖面疲劳裂纹图;
图3e是实施例3方法处理后的钢轨在磨损试验后的剖面疲劳裂纹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提高钢轨的耐磨性与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方法,是在氩气保护下,利用激光器将Fe基粉末熔覆在钢轨的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Fe基合金粉末为Fe基粉末中加入了质量含量为0.4%的氧化镧粉末构成的Fe基合金粉末;Fe基合金粉末的粒度为50目。
本例利用激光器将Fe基粉末熔覆在钢轨的表面的具体做法是:激光器为多模横流CO2激光器,激光功率2.8kw,扫描速度200mm/min,激光束矩形光斑尺寸为1mm×7mm,离焦量为31mm,送粉速度为15g/min。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4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