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功率发动机的双电马达同步起动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8980.1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2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桂荣;赵禄奇;余建发;唐靖;郭庆;周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11/00 | 分类号: | F02N11/00;F02N11/08;H02P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2262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发动机 马达 同步 起动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发动机的双电马达同步起动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大功率发动机所使用的单个起动电马达具有体积大、笨重、成本高的缺点,越来越不受用户的喜欢,而目前使用两个小型电马达起动,经常会有打坏飞轮或烧坏电马达的情况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两个电马达转动不同步造成的,如:当只有一个电马达与发动机啮合并带动发动机起动时,可能另外一个还没有啮合,就可能会造成已经啮合的电马达因负载过高而烧坏,或者一个在带动发动机起动时,另外一个忽然进行啮合,这就很可能打坏飞轮齿圈或马达驱动齿轮,因此急需一种具备同步功能的电马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发动机的双电马达同步起动装置及方法,可避免装配有两个电马达的发动机,因起动不同步而造成打坏飞轮齿圈或烧坏电马达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功率发动机的双电马达同步起动装置,包括:起动开关,与呈并联设置的两个电马达连接;拨叉器,为两个,与两个电马达分别连接,用于实现两个电马达上的驱动齿轮与发动机飞轮间的开合,由拨叉、吸引线圈、保持线圈、铁芯组成;同步继电器,为两个,串联连接并分别联在单个电马达与拨叉器之间的电路上,用于与两个拨叉器相配合实现两个电马达的同步起动。
进一步,所述电马达为发动机起动用直流减速电动机。
进一步,所述拨叉的一端与拨叉器的铁芯连接,另一端设于电马达与驱动齿轮的啮合部。
进一步,所述拨叉为曲柄摇杆机构。
进一步,所述拨叉器的铁芯上呈并排式间隔设有吸引线圈和保持线圈,所述吸引线圈一端通过起动开关与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电马达连接;所述保持线圈一端通过起动开关与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两个所述同步继电器的触点与两个电马达分别呈常开连接,其线圈串联连接在一起,且串联后的两个线圈的一端通过一拨叉器经起动开关与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通过另一拨叉器接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大功率发动机的双电马达同步起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两个电马达并联在一起并由起动开关与电源连接;
将两个同步继电器串联在一起并分别联在单个电马达与拨叉器之间的电路上;
利用所述的两个同步继电器与两个拨叉器相配合实现两个电马达的同步起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在现有的电马达基础上,通过增加同步继电器,实现两个电马达之间的同步转动,可避免装配有两个电马达的发动机,因起动不同步而造成打坏飞轮齿圈或烧坏电马达的情况。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起动开关,2a-驱动齿轮,2b-驱动齿轮,3a-拨叉,3b-拨叉,4a-吸引线圈,4b-吸引线圈,5a-保持线圈,5b-保持线圈,6a-铁芯,6b-铁芯,7a-同步继电器,7b-同步继电器,8a-同步继电器触点,8b-同步继电器触点,9a-电马达,9b-电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现在的电马达没有同步继电器,由于装配不到位或磨损因素,可能会造成因电马达的拨叉机构出现故障(如:卡死),而出现打坏飞轮或烧坏电马达的故障。如果加了同步继电器,只有两个马达都同时啮合到位了,才会使两个电马达同步继电器触点同时闭合,从而使电马达同时旋转并带动发动机起动,这样就避免了因驱动机构出现故障而造成打坏飞轮或烧坏电马达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89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