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位平行导坑构造及扩能改造为复线隧道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3954.X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8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范磊;王唤龙;刘黎;何万阳;李泽龙;杨昌宇;陶伟明;张海波;郦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位 平行 导坑 构造 改造 复线 隧道 施工 方法 | ||
高位平行导坑构造及扩能改造为复线隧道的施工方法,以有效避免扩能改造施工产生大量的废弃工程,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且大幅降低工程投资。高位平行导坑构造包括位于既有隧道左侧或右侧30~50m处的平行导坑,所述平行导坑的中线与后期复线隧道中线相重合,其坑底面位于后期复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其断面内轮廓形状与后期复线隧道上部断面相适应。所述平行导坑拱墙范围采用锚喷支护结构,作为后期复线隧道上部拱墙范围的永久支护体系。所述平行导坑底面设置模筑混凝土底板,坑底排水沟设置于平行导坑一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特别涉及一种高位平行导坑构造及扩能改造为复线隧道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铁路、公路等交通路网在穿越地形困难山区时会涌现大量的特长隧道,隧道越长,其通过的地质单元越复杂,则施工难度也越大。为解决特长隧道建设工期、兼顾洞内施工通风、排水、弃碴、运营通风及防灾疏散等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后期扩能增建复线工程的需要,特长隧道适宜设置平行导坑作为辅助坑道,平行导坑一般位于I线隧道左侧或右侧30~50m处,其坑底面大多低于隧道内轨顶面1.2~2.0m,以利于疏排隧道内出水。隧道I线工程竣工后,可利用既有平行导坑适时扩建为复线或II线隧道。
平行导坑净空断面根据运输方式、通行设备的外形尺寸、人行安全距离、管路布置及排水沟布置等因素确定,无轨运输单车道平行导坑断面净空尺寸一般为5.0m(宽)×6.0m(高),无轨运输双车道平行导坑断面净空尺寸一般为7.5m(宽)×6.2m(高)。平行导坑采用锚喷衬砌为主,软弱围岩及地下水发育段可于锚喷衬砌之洞内侧增设套衬,洞口段及通过的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段采用模筑衬砌。由于平行导坑与需扩建后的隧道断面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以往的做法是先拆除既有平行导坑的混凝土衬砌结构及锚喷支护,并利用既有平行导坑向上挑顶、边墙扩挖和向下落底开挖,采用钻爆法扩建施工为隧道的衬砌断面轮廓,并施作初期支护、防水层和二次衬砌。现有的扩建方法存在以下不足:特长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在软弱围岩、裂隙极为发育的节理密集带、岩溶富水地层、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拆除既有平行导坑的模筑衬砌或锚喷支护易引发坍方或突水、突泥等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危害作业人员及施工设备的安全,存在极高的施工安全风险;拆除后的衬砌混凝土作为弃碴处理,钢筋和钢架均难以在工程中再次获得利用,存在严重的废弃工程,经济性很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位平行导坑构造,以有效避免扩能改造施工产生大量的废弃工程,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且大幅降低工程投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高位平行导坑构造,包括位于既有隧道左侧或右侧30~50m处的平行导坑,其特征是:所述平行导坑的中线与后期复线隧道中线相重合,其坑底面位于后期复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其断面内轮廓形状与后期复线隧道上部断面相适应;所述平行导坑拱墙范围采用锚喷支护结构,作为后期复线隧道上部拱墙范围的永久支护体系;所述平行导坑底面设置模筑混凝土底板,坑底排水沟设置于平行导坑一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述高位平行导坑构造扩能改造为复线隧道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利用平行导坑的锚喷支护结构作为后期复线隧道的永久初期支护体系,在落底开挖前对锚喷支护结构表面局部出现剥落之处采用喷射混凝土补喷平顺,并于平行导坑坑底及拱脚处对称布置一排注浆锚管进行局部注浆加固围岩;②后期隧道下部落底开挖,采用左侧、右侧分幅施工,先开挖远离既有隧道一侧下部岩体,及时施作该侧新开挖面之下边墙初期支护结构、仰拱初期支护结构及锁脚系统;滞后3~5m再开挖另一侧下部岩体,及时施作该侧新开挖面之下边墙初期支护结构、仰拱初期支护结构及锁脚系统装置;③依次浇筑矮边墙、仰拱及仰拱填充层,铺设防水层,并及时施作拱墙二次衬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39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竖井与井底运输装置
- 下一篇:超高地热条件下特长引水隧洞施工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