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制造丝锥的高性能高速钢及其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9243.5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0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敏英;张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飞达钻头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46 | 分类号: | C22C38/46;C22C38/44;C22C38/48;C22C38/02;C22C38/04;C22C38/52;C22C33/06;C21D1/18;C21D6/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常青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86 | 代理人: | 黄胡生 |
地址: | 212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性能高速钢 高速钢 丝锥 纯净度 金属材料技术 元素含量控制 碳化物 制造 源头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丝锥的高性能高速钢及其加工工艺,具体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其成分如下:碳、钒、铬、钼、镍、铌、硅、磷、硫、钼、钨、锰、钴,其余为铁。本发明具有从源头上保证了高速钢纯净度要求,将有害元素含量控制在极低的水平,改善了碳化物分布,提高了高速钢的工艺性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造丝锥的高性能高速钢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高速钢兼具高硬度、高红硬性、良好的韧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制造麻花钻、丝锥、车刀、铣刀等高速切削工具,还用于高载荷模具及特殊耐热耐磨零部件。然而,高速钢属于难变形的钢种,其塑性变形能力差,加工过程中易发生开裂,成材率不高,显著增加了高速钢工具的生产成本。改善高速钢加工塑性、提高高速钢成材率,是高速钢生产企业一直以来的技术难题。
高速钢塑性不足,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其一是,高速钢含有的碳元素和合金元素形成大量的硬质合金碳化物,质量分数高达20%左右,易出现碳化物尺寸粗大、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这种状态的碳化物在加工过程中更易发生断裂,损害高速钢的塑性;其二是,高速钢基体硬度高,对夹杂物比较敏感,冶炼时纯净度不足,气体和有害元素含量偏高均会使夹杂物数量增多,进一步降低了高速钢的塑性。目前,高速钢生产主要采用铸锻工艺,工艺流程为:中频炉或电弧炉冶炼→LF、VD精炼→浇铸成电渣棒→电渣重熔→开坯、锻造、热轧→高速钢成品。对于高速钢传统的铸锻生产流程,目前主要采用电渣重熔、LF+VD精炼、稀土冶金、增大锻压比等方法,提高热塑性,然而制得的高速钢塑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丝锥的高性能高速钢及其加工工艺,本发明避免了有害元素对高速钢塑性的不利影响,采用中频感应电炉进行精炼,避免熔炼和重熔过程中钢水与空气接触,改善了碳化物分布,进一步提高了高速钢的工艺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制造丝锥的高性能高速钢,其特征在于,其成分质量百分比如下:
碳1.01%-1.09%;钒4.0%-5.5%;铬4.0%-5.5%;钼4.0%-6.0%;镍0.5%-1.0%;铌1.0%-2.0%;硅0.4%-1.0%;磷<0.04%;硫<0.04%;钼<8.72%;钨<2.08%;锰<0.38%;钴<8.1%;其余为铁。
优选的,所述钴含量为5.5至8.1%。
一种用于制造丝锥的高性能高速钢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选料,将高碳铬铁合金、钼铁、钒铁和钨铁按待制备高性能高速钢的各元素重量份选料,同时控制原料中的有害元素含量,其中:硫含量≤0.03%,磷含量≤0.025%;熔炼,将高速钢废料放回料装入中频感应电炉进行熔炼,在温度为1000度时,加入高碳铬铁合金,在温度为1500度时,加入钼铁和钨铁,在温度为1560度时,加入钒铁,搅拌,脱氧,加入炼钢脱氧剂进行脱氧;稀土元素孕育,出钢液温度不低于1560度,将稀土元素铈放在浇包内对钢液进行孕育,浇铸,浇铸后热处理,淬火前预热,预热温度为800至850度;再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1190至1290度;冷却、回火,回火温度为480至520度;熔铸。
优选的,所述S3中脱氧采用按1kg铝条/吨钢液的量插入铝条进行脱氧。
优选的,所述S7中冷却方式为水冷。
优选的,所述冷却方式为纯水闭路循环冷却。
优选的,所述S8中回火温度为480度,每次保温1小时。
优选的,所述S8中回火次数为1至2次。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飞达钻头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飞达钻头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92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