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8581.7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15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皮丕辉;曾一成;侯昆;文秀芳;徐守萍;程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40 | 分类号: | C08J9/40;C08J7/18;B01J20/26;B01J20/28;B01J20/30;C08L61/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许菲菲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疏水 超亲油 三聚 泡沫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以多孔三聚氰胺泡沫作为基底,先在基底上化学接枝巯基烷基烷氧基硅烷使基底活化,在紫外光以及光引发剂的存在下,巯基再与长链烷烃丙烯酸酯的乙烯基发生点击化学反应,使得基底上富集C‐C长链,降低基底表面能,提高粗糙度,大大增加其疏水性能,从而显著提升油水选择性。该方法对三聚氰胺泡沫的疏水改性精准高效,简便易行,耗时短,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该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可直接应用于海上溢油、泄露化学品的回收以及油水混合物的分离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聚氰胺泡沫,具体涉及一种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原油、有机化学品泄露频发,不仅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担。由于原油或有机化学品极易扩散与挥发,因此如何快速大规模地对其进行收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采用吸油材料对油类进行吸附回收是一种绿色、环保、有效可行的方法。目前,吸附材料大致可分为无机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和聚合物材料等等。无机吸附材料比如活性炭、二氧化硅、膨胀石墨、有机化改性粘土等,由于其吸油倍率低,且难以重复使用,因此在油品回收领域的应用并不理想。天然高分子材料如稻草、棉花、羊毛、亚麻等,由于强度较低以及自身材料成分的复杂性,在实际应用上往往受限。相比而言,聚合物材料比如聚氨酯、三聚氰胺泡沫海绵等由于具有极高的开孔率和比表面积、密度小、弹性高、价廉、可大规模使用等优点,是吸附材料较为理想的选择。
三聚氰胺泡沫不仅具有高开孔率,而且有优异的吸声性、阻燃性、隔热性、耐湿热稳定性、卫生安全性及良好的二次加工等综合性能,对其表面进行亲油疏水改性,可作为除水吸油材料。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5601985A报道了一种木质素密胺(三聚氰胺)基表面疏水泡沫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以密胺泡沫为载体,异氰酸酯改性的木质素负载在密胺泡沫载体表面,使泡沫具有疏水亲油性能,内部未改性空间可用于储存油或有机物。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5399977A公布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吸油海绵的制备方法,该发明将三聚氰胺海绵浸入SiO2纳米颗粒的乙醇溶液,随后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疏水改性,使得油水选择性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上述两个专利申请前均存在共同的不足:经过改性的三聚氰胺材料均未达到超疏水状态(超疏水是指在空气中水滴静态接触角大于150°),吸油倍率较低。而且以物理吸附或部分化学键合的方式引入生物质材料或纳米粒子,极易从三聚氰胺载体上脱落而失去疏水性能,重复使用效果较差。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3951843A公布了一种耐挤压、防火和超疏水海绵的制备方法。该发明将聚多巴胺包覆在三聚氰胺树脂海绵的表面,再修饰上巯基氟代长链烷烃或者巯基长链烷烃,达到超疏水的目的。但所用改性所用材料聚多巴胺、巯基氟代长链烷价格昂贵,且改性所用时间较长,仍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疏水超亲油的三聚氰胺泡沫,对各种油类有很高的吸收倍率,且该性质可长久保持,实现多次重复使用,可应用于海上溢油、泄露化学品的回收以及油水混合物的分离等。所提供的改性方法简单易行、条件温和、成本低廉、耗时短、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以三聚氰胺泡沫为基底,在基底上接枝有巯基烷基烷氧基硅烷和长链烷烃丙烯酸酯,所述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的化学结构式为:
其中,R为长链烷烃丙烯酸酯;所述超疏水超亲油三聚氰胺泡沫的水滴静态接触角大于153°,正己烷的接触角为0°,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质。
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目的,优选地,所述三聚氰胺泡沫孔径在10~200μm,孔隙率在65%~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85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轴伺服双臂单节机械手臂
- 下一篇:橡胶成型注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