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7785.0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8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真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53/122;B60L5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谟煜;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装置 送电 接触 送受电 系统 | ||
车辆的受电装置具备:受电单元(110),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200)接受电力;通信部(160),其将与受电单元(110)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200);和车辆ECU(300),其控制通信部(160)。优选,车辆ECU(300)在使车辆(100)停车到送电装置(200)的受电位置之前,通过通信部(160)将预先存储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200)。信息包括受电单元(110)的尺寸、搭载有受电单元(110)的车辆(100)的尺寸、和车辆(100)中的受电单元(110)的搭载位置的至少任一个。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201180074672.1、申请日2011年11月8日、发明名称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防止全球变暖而减少从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代替燃料或除了燃料之外还使用电能进行行驶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受到注目。并且,构成为能够从车辆外部向混合动力汽车也搭载的电池充入电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已出现。
进而,为了提高利用者的便利性,作为从车辆外部向车辆提供电能的方法,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的技术也正在研究。在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时,送电单元与受电单元的对位成为问题。
在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受电状况进行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对位的非接触充电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3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838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非接触充电系统中,若不实际实施受电动作,则无法判断包括送电线圈等的送电部和包括受电线圈等的受电部的位置是否处于能够适当接受电力的状态。根据车辆不同,设想存在受电部的搭载位置各不相同的情况,根据车辆侧的受电部搭载位置,也考虑存在送电装置侧不能与该车辆对应的情况。另外,设想存在送电装置的送电部的设置位置也各不相同的情况。也考虑存在车辆侧也不能与送电装置对应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实际进行送受电就无法判断送电部与受电部的位置关系是否合适,这很不方便。另外,即使实际进行送受电而进行了对位,受电电力极大的位置也有可能不是最佳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送受电而得到与送电部与受电部的位置相关的信息的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概括而言是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该受电装置具备: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和通信部,其将与受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
优选,信息包括受电单元的尺寸、搭载有受电单元的车辆的尺寸、车辆中的受电单元的搭载位置、车辆中的受电单元的搭载角度的至少任一个。
更优选,受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从送电装置接收基于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并报知给乘员。
更优选,受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从送电装置接收基于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车辆的引导方向的判定结果,并报知给乘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77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