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6937.5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8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郜志平;陈钟;郑钰茗;吴飞勇;龚春辉;蔡洪波;王东升;刘洁;程亮;李平;张琪;刘佳;夏波;雷霄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48 | 分类号: | G01V1/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沉积 曲线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工区中每一口油气井的测井曲线,根据预设种类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和所述油气井的测井曲线,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每一个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数据;获取所述油气井的井斜数据,基于所述沉积微相平面数据和所述井斜数据,确定所述目的工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数据体;根据所述目的工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数据体,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每一口油气井的沉积微相曲线。可以提高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越来越受到地学界的重视,并成为地质可视化技术的一个热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三维环境下,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用于地质研究的一门技术。三维地质建模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井数据加载、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物性建模、储量计算和数模网格设计与输出。其中,沉积微相建模的前提是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沉积微相曲线是指油井中每一个取样点位置处的沉积微相类型所构成的曲线。沉积微相类型可以通过测井曲线来反映。
目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地质人员手动进行的。具体地,获取目的工区中每一口油气井的测井曲线,例如: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等;对于一口油气井中各个井段,以每0.125米一个取样点的取样间距进行取样,根据该油气井的测井曲线,获取该油气井中每一个取样点所处位置处的测井曲线信息,根据每一个取样点所处位置处的测井曲线信息,地质人员手动识别每一个取样点所处位置处的沉积微相类型,从而得到该油气井的沉积微相曲线。由于一口油气井的取样点较多,地质人员手动识别的工作量比较大,比较费时费力。因此,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效率亟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方法及装置,以提高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确定单井沉积微相曲线的方法,包括:
获取目的工区中每一口油气井的测井曲线,根据预设种类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和所述油气井的测井曲线,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每一个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数据;
获取所述油气井的井斜数据,基于所述沉积微相平面数据和所述井斜数据,确定所述目的工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数据体;
根据所述目的工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数据体,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每一口油气井的沉积微相曲线。
优选方案中,所述根据预设种类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和所述油气井的测井曲线,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每一个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油气井的测井曲线,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各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各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包括: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钻井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和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未钻井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
根据所述预设种类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和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各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数据;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数据包括: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各区域的沉积微类型。
优选方案中,所述根据油气井的测井曲线,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各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油气井的测井曲线,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钻井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
基于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钻井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工区中第一层位的未钻井区域的测井曲线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69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