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自动识别系统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5670.8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0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东;彭文科;王旭;陈伟钦;陈乐基;朱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亿电邦科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5 | 分类号: | B60L53/65;B60L53/66;B60L53/14;B60L53/31 |
代理公司: | 广州文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469 | 代理人: | 刘敏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充电 设备 电动汽车 自动识别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流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自动识别系统与方法,只需要在直流充电桩上安装一个第一通讯设备,在电动汽车上安装一个第二通讯设备,第一通讯设备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并通讯,第二通讯设备与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接口电连接并通讯,第二通信接口与第二通讯设备电连接,当充电枪插入到充电接口上后,充电枪上的第一通信接口与第二通信接口连接通讯。第一通讯设备读取第二通讯设备上电动汽车的身份信息,并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控制电路板控制充电枪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并扣除对应充电所需的金额。整个过程自动完成,无需人工进行刷卡充电,操作更方便快捷,不必担心充电卡遗失给个人充电或者团体充电带来的充电不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自动识别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使用量越来越多,汽车尾气给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满足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同时又减缓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建议使用电动汽车。
目前无论是油电混合型电动汽车还是纯电动汽车,其最重要的能源来自于充电,目前,国内国外都使用充电桩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而国内及国外的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充电桩设备充电过程中,直流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充电用户交互环节较繁琐,电动汽车在需要补充电量的情况下,由驾驶人员将车驾驶到充电桩设备附近安全停车熄火后。驾驶人员或充电桩服务人员将,充电桩的充电桩枪头插入至电动汽车的直流充电接口处。传统充电桩设备要求客户进行刷充电卡,输入密码,或者扫描APP操作才开始充电。以及通过直接读取电动汽车BMS通讯报文数据,解析报文中对应电动汽车的VIN码,但由于市场中不是所有电动汽车BMS都具有车辆VIN码,此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使得充电用者的用户体验非常不好,并且在团队级,或者电动汽车企业级用户充电过程中,由于目前充电桩设备本身需要刷充电卡或充电密码,充电卡及密码的丢失易造成团队电动汽车企业级用户在充电管理及财务结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自动识别系统与方法,能够在将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上后自动读取出车辆的身份信息,自动进行识别,自动充电,充电过程简单、方便、快捷。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流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自动识别系统,包括:
第一通讯设备:安装在直流充电桩中,所述第一通讯设备与充电桩内部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充电枪:设置在充电桩中,所述充电枪与充电桩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枪上设置有连接第一通讯设备的第一通信接口;
第二通讯设备:设置在电动汽车内部,第二通讯设备与电池管理系统电连接,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位置设置有与第二通讯设备连接的第二通信接口,充电枪插入到充电接口位置同时,第一通讯设备的第一通信接口与充电接口位置上的第二通信接口连接通讯,第一通讯设备自动搜索第二通讯设备,并建立通讯关系,读取第二通讯设备上关于电动汽车的身份信息,并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发送充电信号给充电桩内部的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控制充电枪给电动汽车充电,同时扣除所充电量的金额数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为直流型充电枪的充电接口,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为直流型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上的CAN通信接口,当充电枪插入到充电接口上是,第一通讯设备通过充电枪上的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口上的CAN通信接口与第二通讯设备连接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为设置在充电枪上的独立通信接口,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为设置在充电接口上的独立通信接口,充电枪插入到充电接口的同时,第一通信接口与第二通信接口连接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亿电邦科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亿电邦科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56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止制动器抱死结构
- 下一篇:容积和刚度可调的模拟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