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预埋组件及用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7911.4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8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孙阳;顾祯雪;姚昱婷;林欣然;苏静波;李昂;王华坤;李海淼;陈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南京水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36 | 分类号: | F16L1/0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矩形 管工 纵向 整体 刚度 组件 用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预埋组件,包括压浆管,每个所述压浆管通过连接管与预应力孔道相连,所述预应力孔道在矩形顶管管壁中沿长度方向埋设的管道,所述预应力孔道一端为小定位榫头,另一端为大定位榫头,所述小定位榫头伸出矩形顶管的管节端40mm以上,所述大定位榫头末端与矩形顶管的管节端平齐,所述大定位榫头的内径略大于小定位榫头的外径,所述压浆管与外壁连通的管道内安装有可拆卸的注浆管套管,所述注浆管套管可将压浆管的外壁开口密封,保留压浆管的内壁开口与连接管之间的通路。本发明能显著提高施工后管节整体纵向刚度,装置构造简单,施工可操作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预埋组件及用法,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矩形顶管是在圆形顶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开挖施工技术,它是在不开挖地表的情况下,利用液压油缸从始发工作井将顶管机和待铺设的管节在地下逐节顶进,直至接收井的非开挖地下管道敷设施工工艺。与圆形断面相比,矩形顶管的有效使用面积不但可以增大20%以上,而且对通道空间的规划利用更加方便,还可以减少地下掘进土方量,目前在我国的市政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采用矩形顶管法施工时,钢筋混凝土顶管管节之间主要通过插口式或者承口式的接口连接,也就是说采用的是无联结力自由面连接方式。因此全部管节在地下连接完成后,可能会由于邻近地下结构施工或者地表荷载作用导致管节所在地层发生扰动,使相邻管节之间产生松动而出现渗、漏水现象,严重时会导致管节间错动甚至脱节,影响已建地下通道的正常使用。
经对现有的技术文献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2494188 A,公开日期:2012.6.13,记载了一种“矩形顶管管节的预应力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发明装置包括与各个矩形管节一一对应的预埋件、预应力杆、连接器、预应力螺母,预埋件固定在对应矩形管节上,其前后两端各固定有一可拆卸的固定块,每个固定块上均设有供预应力杆穿过的通孔,预应力杆的杆面设有外螺纹,其杆身穿过本组各固定块的通孔,其前端与本组连接器的后端连接。该发明解决了管节顶力撤销后结合部会松动的技术问题,但仅适用于提高局部相邻管节之间的连接刚度,不能解决由于外力所致的所有管节整体刚度降低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预埋组件,装置构造简单,施工可操作性强;进一步地,提供一种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方法,可提高施工后管节整体纵向刚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预埋组件,包括压浆管,所述压浆管为均匀排布并贯穿矩形顶管管壁的钢管,每个所述压浆管通过连接管与预应力孔道相连,所述预应力孔道在矩形顶管管壁中沿长度方向埋设的管道,所述预应力孔道一端为小定位榫头,另一端为大定位榫头,所述小定位榫头伸出矩形顶管的管节端40mm以上,所述大定位榫头末端与矩形顶管的管节端平齐,所述大定位榫头的内径略大于小定位榫头的外径,所述压浆管与外壁连通的管道内安装有可拆卸的注浆管套管,所述注浆管套管可将压浆管的外壁开口密封,保留压浆管的内壁开口与连接管之间的通路。
所述预应力孔道排布在压浆管的两侧,即每个压浆管通过两个连接管与两个预应力孔道相连接。
所述注浆管套管为一端开口一端密封的中空管,开口端朝向注浆管的内壁开口端,密封端朝向注浆管的外壁开口端,且所述密封端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连接管相连的通孔。
所述压浆管为钢管,下部内嵌一段带螺纹钢管。
在所述矩形顶管的首尾管节的预应力孔道端部预埋有锚垫板,所述锚垫板通过螺纹筋与管壁牢固连接,所述锚垫板上设置有供钢绞线穿过的通孔。
锚垫板内还安装有夹片,所述夹片为可插入锚垫板与钢绞线之间间隙的垫圈。
提高矩形顶管工后纵向整体刚度的预埋组件的用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南京水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海大学;南京水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79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穴盘苗起苗器
- 下一篇:一种大麦种植一体机的施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