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产甲硫醇钠、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6872.6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81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庆;侯永生;陈桂元;贺恩静;黄效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润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19/02 | 分类号: | C07C319/02;C07C321/04;C07C319/14;C07C321/14;C07C319/2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贾波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综合保***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产 硫醇 二甲 二硫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产甲硫醇钠、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的方法,将硫氢化钠水溶液和有机溶剂混合,加酸调整pH至9‑10,然后向该混合物中缓慢通入氯甲烷气体进行反应;反应后,将反应所得物料分层,得第一油相和第一水相,将第一油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萃取,得第二水相和第二油相;将第二水相过滤除杂,得甲硫醇钠溶液;将第二油相作为有机溶剂回用,至二甲硫醚的含量较多时通过精馏分别回收其中的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本发明所用原料低毒,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后处理简单,可大量用于工业化生产,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联产甲硫醇钠、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的安全、环保方法,属于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甲硫醇钠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臭味,为强碱性液体,可作为农药、医药、染料中间体的原料。目前,甲硫醇钠的生产工艺多采用硫氢化钠和硫酸二甲酯(或氯甲烷)反应,生成甲硫醇气体,然后用液碱吸收成20%的甲硫醇钠溶液。该生产过程硫氢化钠需大量过程,且会产生恶臭、有毒污染物,含硫氢化钠的废水和少量易挥发的甲硫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产品的市场供应。
中国专利CN 102976987 A公开了一种联产甲硫醇钠和二甲硫醚的方法,其存在以下不足:(1)采用了四级串联反应,一方面,需要连续吸收甲硫醇,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甲硫醇气体溢出的风险,进一步给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氯甲烷气体停留时间短,氯甲烷单次反应效率低,这样氯甲烷和硫氢化钠反应并不快,并且影响甲硫醇钠溶液的浓度,进而影响后期产品;(2)氯甲烷气体连续通入,会串入后面的吸收装置,氯甲烷会和液碱反应生成甲醇,进而影响后期产品的合成;(3)工艺生产在负压下进行,设备要求高,增加了投资和运营成本,同时增加了能耗;(4)工艺温度为0-20℃,在工业上生产时需要冷冻盐水才能实现,这也增加了投资和运行能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甲硫醇钠生产工艺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联产甲硫醇钠、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的方法,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料低毒、后处理简单,具有很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以硫氢化钠和氯甲烷气体为原料,将它们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体系中,这两者在液液非均相体系内发生反应,提高了反应速率,降低了反应难度,减少了原料用量,且经过本发明后处理方式,不仅能得到甲硫醇钠水溶液,还能将二甲硫醚、二甲二硫醚、氯化钠等副产回收使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附加值,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联产甲硫醇钠、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硫氢化钠水溶液和有机溶剂混合,加酸调整pH至9-10,然后向该混合物中缓慢通入氯甲烷气体,氯甲烷通完后继续保温反应,使硫氢化钠和氯甲烷充分反应;
(2)反应后,将反应所得物料分层,得第一油相和第一水相,将第一油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使第一油相中的甲硫醇与氢氧化钠反应形成甲硫醇钠,然后将第一油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物分层,得第二水相和第二油相;
(3)将第二水相过滤除杂,得甲硫醇钠溶液;当第二油相中的二甲硫醚的含量在5wt%以下时,第二油相直接进入步骤(1)作为有机溶剂回用,当第二油相中二甲硫醚的含量大于等于5wt%时,将第二油相先进行精馏,分别回收其中的二甲硫醚和二甲二硫醚,然后将剩余的第二油相直接进入步骤(1)作为有机溶剂回用或者将剩余的第二油相精馏回收有机溶剂,将所得有机溶剂回用于步骤(1)。
本发明方法中,硫氢化钠和氯甲烷发生以下反应:
CH3Cl+NaHS → CH3SH+NaC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润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润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68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苯磺酰胺类IDO1抑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奈帕芬胺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