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因工程菌及其在制备莱鲍迪甙A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123817.1 申请日: 2017-03-03
公开(公告)号: CN106929525B 公开(公告)日: 2020-07-03
发明(设计)人: 李艳;李阳阳;周伯雅;严明;陈可泉;郝宁;张竹山;于青海;陈剑波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工业大学;兴化格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5/62 分类号: C12N15/62;C12N15/81;C12N1/19;C12P19/56;C12R1/865
代理公司: 南京新慧恒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4 代理人: 李晓静
地址: 211816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因工程 及其 制备 莱鲍迪甙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因工程菌及其在制备莱鲍迪甙A中的应用,首先构建得到产甜叶菊糖基转移酶UGT76G1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的基因工程菌,它是在组成型表达甜叶菊糖基转移酶UGT的重组菌基础上,过表达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增加糖基化反应的糖基供体量。然后建立全细胞催化反应体系,将甜菊甙转化为莱鲍迪甙A。菌用量浓度为1~10g/L;葡萄糖用量20~120g/L;底物甜菊糖甙的用量为1~20g/L,催化反应过程中,对细胞催化剂进行表面活性剂处理,增加了细胞通透性,大幅提高了莱鲍迪甙A的产量。本发明利用胞内UDPG的合成途径,提高胞内UDPG糖基共体量,避免其额外添加、实现再生循环,酵母的培养和重组酶的表达同时进行,缩短了重组菌培养及重组酶表达的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甜叶菊糖基转移酶UGT76G1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的基因工程菌及其在制备莱鲍迪甙A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甜菊糖是一种从甜味菊茎叶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其主要成分为甜菊糖甙,它是一种高甜度、低热值的非发酵性的天然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200~300倍,其中提纯的莱鲍迪甙A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的450倍,味感更佳。甜菊糖的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1],与蔗糖、葡萄糖等天然甜味剂,甜密素、阿斯巴甜等化学合成甜味剂相比,甜菊糖具有热量低、甜度高、味质好、耐高温、稳定性好等特点,摄入人体后不被吸收,不产生热量[2],是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适用的甜味剂。对人体安全无毒,而且还兼有促进代谢、治疗胃酸的作用,对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有辅助疗效[3,4,5]。由于甜菊糖苷属非发酵性物质,具有耐热、稳定、防腐等性能,所以加到食品饮料中不易变性、变质。此外,它对酸碱度的要求不高,保存时间长,不易结块、褐变。因此,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甜菊糖是目前世界已发现并经我国卫生部、轻工业部批准使用的最接近蔗糖口味的天然低热值甜味剂[6]。是继甘蔗甜菜糖之外第三种有开发价值和健康推崇的天然蔗糖替代品,被国际誉为“世界第三蔗糖”。

甜菊叶中三种最主要的糖苷成分在叶片中的含量通常为:甜菊苷(Stevioside,St甙)占叶片干重9.1%,莱鲍迪甙A(Rebaudioside A,RA甙)占3.8%,莱鲍迪苷C占0.6%[7]。近年来,包括以上三种糖苷组分在内,研发人员已从甜叶菊中分离得到11 种糖苷。其中RA甙与其它糖苷相比,其甜度高,且甜味纯正,口感也更接近蔗糖,甘苦味和甘草异味低,稳定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高倍甜味剂产品。因此,提高甜菊糖甙的含量,尤其是提高RA 甙的纯度,获得高品质的甜菊糖,成为甜菊糖产业升级和产品改进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采用分离提纯工艺来分离RA甙与St甙生产RA甙,其中HPLC法分离RA 甙和St甙的效果最好,但其处理量太小,难以放大化后用于工业化生产;重结晶法工艺繁复,能量消耗大,时间周期长,且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树脂吸附虽然吸附和交换容量大,容易规模化生产,但莱鲍迪甙A(RA甙) 与含量高的甜菊甙(St甙) 在化学结构和极性上非常相近,造成对RA 甙的吸附选择性比较小,影响分离效果,使得莱鲍迪甙A得率低,在工业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生物酶法合成RA甙的方法需要外加昂贵的UDP-葡萄糖为底物,通过UDP-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作用,催化St甙生成RA甙,致使酶催化St甙合成RA甙的经济性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慕英,于喜水孙玉华,等.中医药信息[J].2001,18(3):23.

[2] CarakoStas MC,Curry LL,Boileau AC,et al.Overview: the hiStory,technical function and safety of rebaudioside A,a naturally occurring Steviolglycoside,for use in food and beverages[J].Food Chem Toxicol,2008,46(7):1-1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兴化格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工业大学;兴化格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3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