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鉴定鬣羚的特异性PCR引物以及利用特异性PCR引物鉴定鬣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9279.9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5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晏鹏;李延颖;王美菊;吴孝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邹飞艳;张苗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鉴定 特异性 pcr 引物 以及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异性PCR引物及利用其鉴定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方法,该所述方法包括:1)提取待测样品的总DNA;2)采用特异性PCR引物对所述总DNA进行PCR扩增;3)取步骤2)中得到的产物做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步骤3)所得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中,若泳道中出现1条特定长度的条带,则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为来自鬣羚的样品,若泳道中不出现1条条带,则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不是来自鬣羚的样品。该方法中的DNA模板可从动物的毛发、残肢、骨骼、皮张及粪便中提取,大大降低了取样的难度,且该方法可简便快捷地鉴定鬣羚,从而达到了简便易行且经济实用地鉴定鬣羚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领域,具体地,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鉴定鬣羚的特异性PCR引物和方法,以及它们在鉴定鬣羚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林地的草食性兽类,也被称为苏门羚、明鬃羊,分类地位上属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鬣羚为典型林栖兽类,是我国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兽类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m~4400m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作为一种大型的林地兽类,鬣羚的皮、肉皆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对其的违法盗猎和贸易一直是影响其种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物种保护方面,鬣羚被列入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级)。国际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更将其列入了附录I物种保护名录,其国际间的交换和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基于分类学的准确物种鉴定是人类认知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物种鉴定的结果往往是森林公安、工商、边检等行政执法部门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一直是灵长类动物鉴定的常用方法,但形态学分类方法固有的一些缺陷也给物种鉴定工作带来了困难,比如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可变性、生物性别和发育阶段限制等。尤其是近年来在鬣羚物种的实际鉴定工作中发现,出于对其皮张及肉的价值攫取,往往送检的鬣羚样品都是毛发、残肢、骨骼、皮张及粪便等,均非完整个体且样品量较小,从形态学上几乎已无法识别。这反映出在现实工作中,单纯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物种鉴定方法已难以满足鬣羚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
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法医学鉴定中的不断应用,以DNA序列分析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濒危野生动物物种鉴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基于位点特异性PCR方法实现对鬣羚的物种特异性分子鉴定。本方法通过利用1对鬣羚物种特异性引物,仅需1次PCR扩增,通过对电泳图谱目的条带的判读即可完成样品的来源鉴定,具有时效性高(﹤3小时)、成本低廉及操作简便的优点,并可广泛适用于以粪便样品为研究对象的种群遗传学研究领域,极大丰富了鬣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手段,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因此,提供一种无需DNA的测序、序列比对等繁琐步骤,同时对样品来源无限制,且可仅通过一次PCR扩增即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对鬣羚物种的精确测定的特异性PCR引物是本发明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形态学特征对鬣羚物种进行测定的局限性,或是以常规方法对毛发、残肢、骨骼、皮张及粪便中DNA进行测定来确定物种的方法耗时耗力且花费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简便快捷且经济的用于鉴定鬣羚的特异性PCR引物和鉴定鬣羚的方法,以及它们在鉴定鬣羚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鉴定鬣羚的特异性PCR引物,其中,所述特异性PCR引物包括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引物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特异性PCR引物鉴定鬣羚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1)提取待测样品的总DN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92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