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低速柴油机轴瓦用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3219.6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2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云;雷竹芳;冯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C37/02 | 分类号: | B21C37/02;B21B1/38;B21B47/02;C22C1/03;C22F1/04;C21D9/0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孙笑飞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低速 柴油机 轴瓦 用高锡 铝合金 复合板 制备 方法 | ||
大型低速柴油机轴瓦用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将铝锭、锡锭和中间合金进行熔炼浇铸得到板坯,板坯初轧得到高锡铝初轧板,并经退火、打磨后用退火处理的纯铝板覆铝轧制,得到高锡铝合金覆铝板;将其与经退火、打磨处理的钢板铆接并冷轧复合得到良好机械结合的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然后对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得到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成品,最后按照轴瓦规格裁切所得到的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本方法采用水冷模制备高锡铝合金锭坯,经铣面、初轧、覆铝、与钢背冷轧复合、退火处理等,制备出大规格、界面结合强度和剪切强度高的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可满足大型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复合板加工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大型低速柴油机轴瓦的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铝合金是大型重载柴油机广泛应用的轴瓦材料。高锡铝合金因其摩擦系数低、疲劳强度高、抗咬合性好、紧急运行特性好而应用于大型低速柴油机薄壁轴瓦。高锡铝合金通常指Sn含量大于20%的铝锡合金。随着锡含量增加,铝锡合金的硬度和疲劳强度有一定下降,但抗咬合性,镶嵌性,顺应性随之增加,抗咬合负荷可随之增大,轴颈磨损相应降低。即使在润滑不良,油膜无法建立的条件下,锡也能在轴颈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克服摩擦力的急剧变化,能较好保持润滑油膜的连续性,不致引起轴瓦局部负荷急剧升高。铝锡合金通常含有1%左右Cu元素,可强化铝基体,并减少铝锡合金中锡的偏析。随着Cu含量增加,硬度和疲劳强度提高,但表面性能下降,磨合状况恶化。高锡铝合金由于强度较低,在重载荷下易发生变形,造成油层间隙减小,油膜中断以致引起主轴咬死等。所以,通常将铝锡合金覆到钢背上,形成双金属复合板。为了提高铝锡合金与钢背的结合强度,在钢与铝锡合金之间增加一层纯铝作为中间层。该结构的铝锡合金轴瓦使用性能优异,寿命一般可达6000~10000小时。
我国每年生产数百台低速船舶柴油机,所用高锡铝合金轴瓦全部进口奥地利Miba等国外公司产品,成为制约大型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率的关键部件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尚不能生产大规格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低速柴油机轴瓦用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采用水冷模制备高锡铝合金锭坯,经铣面、初轧、覆铝、与钢背冷轧复合、退火处理等,制备出大规格、界面结合强度和剪切强度高的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满足大型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大型低速柴油机轴瓦用高锡铝合金-钢复合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石墨坩埚中将铝锭熔化,再加入AlCu50中间合金,待熔体温度降至690℃~710℃时,分批加入预热的锡锭,每次加入锡锭后充分搅拌,并将熔体温度控制在690℃~710℃,精炼扒渣后得到待浇铸的合金液;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合金液浇铸在水冷金属模中成型并脱模,得到板坯,在浇铸的过程中,每次浇铸前对石墨坩埚内的熔体充分搅拌,并控制浇铸温度在690℃~710℃;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板坯铣面后进行初轧,以板材边部不开裂为准,经多道次轧制得到高锡铝初轧板;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高锡铝初轧板进行退火处理,退火后空冷,并打磨表面待用;
步骤五:将纯铝板进行退火处理,退火后空冷,并将纯铝板的待复合面打磨至失去金属光泽,再除去表面铝屑,清洗后覆在步骤四经打磨的高锡铝初轧板表面,并在咬入端铆接后,送入轧机进行覆铝轧制得到高锡铝合金,控制覆铝轧制首道次轧制变形量为35%~55%;
步骤六:在首道次覆铝轧制后,对高锡铝合金进行退火,退火后空冷,再进行轧制,得到高锡铝合金覆铝板,每道次轧制变形量不超过25%,以板材边部不开裂为准,并在板材边部临近开裂之前进行退火后再进行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32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