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2269.2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8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宇威;田宇黎;刘肖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10;B60L53/53 |
代理公司: | 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壳体 以及 车辆 | ||
1.一种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壳体本体,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多层复合材料;
加强骨架,所述加强骨架至少部分地嵌设在所述多层复合材料中的相邻两层之间,所述加强骨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外周边缘处,且所述加强骨架为轻质金属件或轻质合金件或碳纤维复合材料件,所述加强骨架具有中空的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的截面呈“凸”字型,且所述空腔结构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空腔结构和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结构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空腔结构的宽度,所述第二空腔结构宽于所述第一空腔结构的部分为肩部,所述空腔结构内填充设置缓冲结构,且所述缓冲结构为具有多孔结构的缓冲橡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骨架包括:
第一加强骨架和第二加强骨架,所述第一加强骨架与所述第二加强骨架交叉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加强骨架沿所述电池包下壳体的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两个短边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加强骨架沿所述电池包下壳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两个长边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本体分为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所述前部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后部部分的长度,所述前部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后部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一加强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前部部分上且剩下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所述第二加强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且剩下的一部分贯穿所述前部部分和所述后部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骨架分为从前向后的四条,第一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前部部分的前边缘处且分别向左、向右延伸至所述前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第二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且与所述前部部分的后边缘邻接,第三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中间位置,第四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后边缘处,其中第二条、第三条和第四条第一加强骨架分别向左、向右延伸至所述后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
所述第二加强骨架包括位于左右两端的两条以及位于中间部分的三条,其中位于左右两端的两条第二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左边缘或右边缘处且分别向前、向后延伸至所述后部部分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中间部分的三条第二加强骨架分别向前、向后延伸至所述前部部分的前边缘和后部部分的后边缘,中间部分的三条第二加强骨架中位于最左边的一条和最右边的一条分别与所述前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邻接,且中间部分的三条第二加强骨架等间距平行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结构构造为电池包的水冷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双层纤维复合材料,所述加强骨架嵌设在所述双层纤维复合材料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本体在设置有加强骨架的部分处为双层纤维复合材料,其余部分为中间具有芯层的三层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纤维复合材料为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为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纸蜂窝、铝蜂窝、芳纶蜂窝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226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新型锂电池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