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2005.7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6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陈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6 | 分类号: | F02M25/06;F02D21/06;F01M11/10;F01M11/12;F01M11/06;F01M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2151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底壳 发动机机油 机油 稀释 机油压力传感器 机油液位传感器 加热装置 储存室 感测 发动机进气歧管 发动机控制单元 抽出 储存 室内 机油压力 机油液位 信号控制 泵连接 机油泵 油罐 加热 发动机 容纳 补充 保证 | ||
一种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装置,包括:油底壳,用于容纳发动机机油;机油液位传感器,位于油底壳内并用于感测油底壳内的机油液位;机油压力传感器,位于油底壳内并用于感测油底壳内的机油压力;第一泵,连接至油底壳并用于将来自机油罐的机油泵入油底壳;第二泵,连接至油底壳并能从油底壳抽出机油;储存室,与第二泵连接并用于接收第二泵从油底壳抽出的机油,储存室还连接到发动机进气歧管;加热装置,位于储存室内并用于将储存室内的机油加热成气体;发动机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来自机油液位传感器和机油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第一泵、第二泵以及加热装置的运行。能够彻底解决发动机机油稀释问题,并保证发动机所缺机油能够得到补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汽车发动机的机油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长时间的运转,导致活塞磨损漏气量增大,当运行在大负荷的工况下,燃油不能够充分的燃烧,使得部分燃油随活塞的漏气窜到了曲轴箱造成了机油的稀释。由于机油的稀释使得发动机的润滑下降,发动机性能降低。
在本领域中,已经提出几种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中国专利公开CN105507983A中,提出了一种降低发动机的机油稀释程度的方案。该方案通过调整进气系统(AIS)节气门的位置、形成真空且向升压发动机的曲轴箱提供真空,以加强燃料从发动机油中的蒸发,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机油稀释程度。但该方案并不能彻底解决机油稀释现象,只是降低机油稀释对已经稀释的机油没有进行处理。此外,该方案仅适用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而无法应用于目前普遍使用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在中国专利公开CN105240087A中,提出了一种通过抽取曲轴箱内的气体来制止发动机的机油稀释的程度的方案。该方案通过运用不同的空燃比使发动机的机油稀释降低,再通过抽取曲轴箱内的口气来制止机油继续变稀。但该方案同样也不能彻底解决机油稀释现象,也只是降低机油稀释对已经稀释的机油没有进行处理。此外,该方案也是仅适用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而无法应用于目前普遍使用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能够彻底解决发动机机油稀释问题,并保证发动机所缺机油能够得到补充,从而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解决发动机机油稀释,并保证发动机所缺机油能够及时得到补充,以至发动机能够正常的运转。
具体来说,以上目的通过提供一种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装置来实现。具体来说,该装置包括:
油底壳,所述油底壳用于容纳发动机机油;
机油液位传感器,所述机油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油底壳内并用于感测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液位;
机油压力传感器,所述机油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油底壳内并用于感测所述油底壳内的机油压力;
第一泵,所述第一泵连接至所述油底壳并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到机油罐,并用于将来自机油罐的机油泵入所述油底壳;
第二泵,所述第二泵连接至所述油底壳并通过第二管道连接到所述储存室,并能从所述油底壳抽出机油;
储存室,所述储存室与所述第二泵连接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泵从所述油底壳抽出的机油,所述储存室还连接到发动机进气歧管;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储存室内并用于将所述储存室内的机油加热成气体;
发动机控制单元,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来自所述机油液位传感器和所述机油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泵、第二泵以及所述加热装置的运行。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所述储存室与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之间设有单向阀。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二泵为可变容积式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日立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20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