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腈纶纤维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5682.6 | 申请日: | 2017-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7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许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峰赫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54 | 分类号: | D01F6/54;D01F1/10;D01F11/06;D01D5/34;D01D5/04;D01D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腈纶 纤维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腈纶纤维及其制备工艺,该荧光腈纶纤维由芯层与皮层构成,芯层为聚丙烯腈,皮层为荧光粉末与聚丙烯腈的混合物,该荧光腈纶纤维的制备工艺如下:1)腈纶纺丝原液的准备;2)纺丝;3)给油与收集。本发明利用热氮气的携带作用,将荧光粉末粘附至腈纶纺丝原液的表面,并与腈纶纺丝原液表层的聚丙烯腈进行快速混合,随着腈纶纺丝原液固化成型,荧光粉末在腈纶纤维的表层得到固定,形成一种具有皮芯结构的荧光腈纶纤维,该荧光腈纶纤维的形成不依赖粘合剂的作用,荧光粉末分布于腈纶纤维的表面,具有良好的荧光牢度和荧光效果。此外,荧光粉末有效利用率较高,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纤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荧光腈纶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腈纶纤维外观蓬松,手感柔软,具有良好的耐光、耐气候、其弹性和保暖性,具有“人造羊毛”之称。在我国毛纺及人造毛皮所用原料中腈纶纤维占最主要地位。腈纶纤维的优良性能使其在服装、服饰、产业三大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腈纶纤维根据不同的用途的要求可纯纺或与天然纤维混纺,或织成毛毯、地毯等,还可与棉、人造纤维、其他合成纤维混纺,织成各种衣料和室内用品。
荧光纺织品通过荧光的释放使织物的色光更加自然且鲜艳和耀眼,近年来市场上大量的荧光纺织品得以开发及应用。其原因在于,荧光纺织品为工作、生活带来便利。如小孩子穿上有荧光的纺织品,可减少交通事故;交警或路面清洁工人穿着荧光工作服,在一定光源的反射下,工作色彩更为醒目和鲜艳,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荧光腈纶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对腈纶纤维或织物进行涂层,利用粘合剂的作用将荧光粉粘附至腈纶的表面,所制备的腈纶纤维或织物虽有较好的荧光性能,但牢度较差,极易受到摩擦作用而脱落,从而影响其使用效果及寿命;另一种是将荧光粉末与腈纶纺丝液共混而纺丝,所得的腈纶纤维制品虽可以提高荧光粉末的牢度,但受到纤维本身的影响,荧光强度较低,荧光粉末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克服当前荧光腈纶纤维荧光牢度差、荧光粉末利用率低以及荧光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荧光腈纶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
一种荧光腈纶纤维,所述荧光腈纶纤维由芯层与皮层构成,所述芯层为聚丙烯腈,所述皮层为荧光粉末与聚丙烯腈的混合物。
传统制备具有皮芯结构的荧光腈纶纤维可以使用涂层法。利用涂层的方法在腈纶纤维上制得荧光层,主要是借助于粘合剂的作用。粘合剂的物理特性与腈纶的主要原料-聚丙烯腈有着较大的差别,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特别是受到拉伸、弯曲以及摩擦作用,粘合剂表现出与聚丙烯腈不同的响应而产生剥离。此外,粘合剂受到热、光的作用而老化,极易脱落。荧光粉末作为功能因子分散于粘合剂中,随着粘合剂的剥离与脱落而使荧光腈纶失去其功能性。而在本发明中,发明人设计将荧光粉末与腈纶纺丝原液中的表层聚丙烯腈相混合,越到纤维表面,荧光粉末的浓度越高,根据用途进行工艺参数调节来实现荧光腈纶纤维的荧光强度。腈纶纤维表层虽掺有荧光粉末,但其主体仍为聚丙烯腈,性能与芯层聚丙烯腈相似,受外力的响应也相似。与传统的荧光粉末在共混纺丝的均匀分散不同,本发明着重于将荧光粉末填充于表层的聚丙烯腈中,使其荧光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其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腈的数均分子量为35000~45000。
优选地,所述荧光粉末为荧光剂经机械球磨仪球磨至20000~25000目所得的粉末。
优选地,所述荧光剂为铕激活的铝酸钡镁、铕激活的氧化钇和铽激活的铝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一种荧光腈纶纤维的制备工艺,制备步骤如下:
1)腈纶纺丝原液的准备:将通过溶液聚合法所制得的聚丙烯腈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并经脱泡、过滤,得到腈纶纺丝原液(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峰赫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峰赫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56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