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瘤胃菌群移植提高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1939.0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9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利;刘晶晶;纪守坤;杨开伦;曹志军;王雅晶;杨红健;蒋涛;郭春燕;严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瘤胃 移植 提高 后期 奶牛 食量 产奶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瘤胃菌群移植技术提高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的方法,利用瘤胃微生物菌群移植技术,将产后80~120天处于采食高峰和泌乳高峰的健康奶牛的瘤胃液和/或其发酵产物移植到围产后期奶牛的瘤胃中,从而提高围产后期奶牛的采食量和泌乳初期的产奶量。本发明通过移植重塑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围产后期奶牛产后采食量,满足奶牛产后营养需要,防控能量负平衡,进而提高产奶量,对于提升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产业和商业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奶牛微生物和营养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瘤胃菌群移植技术提高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和牛奶生产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奶业迅猛发展,奶牛养殖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2015年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8.3%。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奶牛单产低是制约中国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也是导致奶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2015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仅为6t,而奶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荷兰分别已达到10t和8t。
奶牛良种程度化低,营养不平衡与优质粗饲料品质差,奶牛发病率和淘汰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是造成我国奶牛平均单产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多数奶牛养殖场(户)投入高、产出低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奶牛单产应从良种繁育、营养调控、疾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方面寻找出路。良种繁育是奶牛生产的核心工作,然而它是一项长期选择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良种培育工作;同样奶牛疾病控制也是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关键因素。
围产期是奶牛泌乳周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加强围产期营养和饲养管理是保证奶牛围产后期健康,采食量恢复以及产奶量的关键环节。奶牛在围产前期和后期经历了分娩和产奶等生理方面的重大变化,随之日粮结构和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尤其考虑到奶牛在分娩前后必然要经历的能量负平衡问题,围产期的营养和管理将会影响到奶牛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因此,探寻缓解围产后期奶牛能量负平衡的营养调控措施是保证奶牛产后健康和提高奶牛产奶量的重要手段。
围产后期奶牛能量负平衡的直接原因是奶牛产后食欲差、采食量过低,因此增加围产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是提高产奶量的前提。采食高峰滞后于产奶高峰是高产奶牛在泌乳初期出现能量负平衡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泌乳量在产后4~6周就能达到高峰,而采食量要在产后12~14周才能达到高峰。
国内外学者对奶牛产后通过营养与饲养管理手段增加干物质采食量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添加诱食剂,产后饲喂莫能菌素,降低产前能量水平,提高产前蛋白水平及日粮中添加脂肪酸盐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后能量负平衡和干物质采食量的提高具有改善作用。
肠道微生物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采食量。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研究发现,通过饲喂微生物制剂或使用抗生素,人为改变或重塑肠道微生态,动物采食量和能量代谢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肠道微生物在动物采食量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对采食量的调节机理至今尚未得到阐释,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代谢产物(主要为VFA)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和消化道相关组织,通过影响外围调节分子合成与分泌调节采食量。该机制的揭示对产后奶牛采食量调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19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