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美洲大蠊抗癌活性肽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70513.3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1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德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德润 |
主分类号: | A61K38/01 | 分类号: | A61K38/01;A61K9/08;A61K9/19;A61K9/16;A61K9/48;A61P35/00;A61K35/64;A61K35/36;A61K35/57;A61K36/258;A61K36/488;A61K36/41;A61K36/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美洲 抗癌 活性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功能的香蠊活性肽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癌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人会得癌症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三大类致癌因子引起的:物理致癌因子,如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甲醇等;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致癌因子常常以多种方式通过各种媒介危害人类。食品和大气污染是引起癌症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致癌食品主要有霉变食品、烟熏食品、淹制食品三大类。这三类食品中有微生物产生的致癌毒素,有食品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形成的致癌物,有致癌作用的防腐剂、添加剂等;此外农业生产上的农药应用,造成食物链的农药残留,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农药当作除虫防腐剂;商场内的白色污染物也会产生致癌因子。人体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无机盐等的缺乏,也会降低免疫力,引起癌症。
现代医学对癌症患者的放化疗毒性除直接导致患者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下降、消化道反应等近期毒副作用外,对患者身体的直接损伤导致的组织细胞远期损害及细胞坏死凋亡引起的自身免疫攻击,是肿瘤患者远期存活率低的直接原因。患者在经历放化疗的过程中面色憔悴、茶饭难进、瘦弱不堪,患者家属也难免经受精神痛苦。很多人就是在这一时刻失去了抵御病魔的信心,不得不中止治疗。过度化放疗是“以瘤为本” 。 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病灶由里及表、隐蔽而广泛。治疗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应扶正固本,祛邪消瘤。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现代循证医学观点与中医辨证论治疗殊途同归,把癌症当慢性病,注重治疗有度,癌症患者也可以在“带瘤生存”中有尊严的活着。
蟑螂,中医称为“蜚蠊”,是一味传统的药材,作为药物使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入中品,之后诸多本草著作均有记录。在我国西南地区民间流传有蟑螂可以辅助治疗癌症的说法,流传上百年,现今很多患者仍将其作为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在中医理论里,蜚蠊有消除“癥瘕积聚”的作用。《神农本草经》里面也讲到:“蜚蠊,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而所谓的“症坚”、“癥瘕”、“积聚”,就是指身体里面的一些肿块、硬块,在西医看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而蟑螂的种类繁多,在《本草纲目》中,“医圣”李时珍总结了历代本草学记载,并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后,对蜚蠊是这样描述的:“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对照现代昆虫学研究,我们发现 “美洲大蠊”,是唯一符合这一特征的蜚蠊科动物。也就是说,美洲大蠊就是历代本草学都有记载,可以消除“癥瘕积聚”的药物——“蜚蠊”。
这一发现得到了大量现代药学家的认可,关于美洲大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更是成为了肿瘤学界的热点。许多科研机构和医学院校对美洲大蠊抗肿瘤作用做了系统研究,发现美洲大蠊提取物对食管癌、胃腺癌、结肠癌细胞株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体外对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细胞株、慢性髓源性白血病、原髓细胞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细胞株、咽癌、肺癌、口腔上皮癌细胞株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美洲大蠊抗癌的说法是科学的,抗肿瘤的作用也是明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德润,未经赵德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05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治甲鱼腐皮病的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美洲大蠊活性肽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