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糖炒板栗的碎壳加工工艺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062912.5 申请日: 2017-02-03
公开(公告)号: CN106579470A 公开(公告)日: 2017-04-26
发明(设计)人: 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 王宇栋
主分类号: A23N5/00 分类号: A23N5/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50051 ***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板栗 加工 工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将糖炒板栗碎壳工艺流程,属于食品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门店现场糖炒栗子已经成为板栗最主要的消费方式,属纯天然绿色食品,鲜栗子黑又亮,经过糖炒后,香味浓郁,柔软香甜,果肉金黄,粒粒饱满,但心意栗子外壳坚韧不易剥离,消费者通常用牙咬剥开板栗壳,不但难以在购买前检查板栗的质量,而且发霉变质的板栗对身体伤害极大,哪怕是牙咬一瞬间,带入口内的发霉板栗也会对味觉和健康造成伤害。很多炒板栗被无良商人通过上色、虚假广告伪装成高级野生板栗售卖,

板栗的外壳与花生、瓜籽、松籽、核桃等硬壳类干果不同,外层坚壳无结合缝,里层红衣(涩衣)柔软微薄且紧贴与栗仁之上,难于剥离,手工劳动十分繁重艰辛,也十分麻烦,为此,各种板栗剥壳机应运而生。各种板栗剥壳机的原理,其核心是揉搓和挤压,通过揉搓和挤压把外壳与板栗果分离从而得到板栗果。他们虽然为栗农剥除板栗外壳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使用这类机械首先必须把板栗按其大小筛选分为 4-5 级,然后分别剥壳,势必增加筛选分级设备和加工工作量。现有的板栗脱壳去衣方法有传统手工法、化学法、机械法、能量法以及真空法等几种方法[1],其中后两种方法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板栗大规模深加工而兴起的。目前应用于生产企业的板栗去壳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加热法及手工剥壳等。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机械法去壳,由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国内中小板栗加工企业仍以手工剥壳为主。

手工剥壳,主要是借助人的双手先将板栗外壳切开, 然后将外壳剥离, 再经过烫煮和手工揉搓将内皮红衣去掉。这种方法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在烫煮过程中易造成栗仁氧化褐变,使产品质量低劣。

化学法,即碱法去红衣, 常用5%的NaOH 溶液加热浸泡。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常用于脱除内皮红衣,且栗仁在处理后,外观颜色不是很理想,易使化学试剂残留于果仁中。

烘烤法,加热烘烤板栗,使其受热裂口。这种方法处理的板栗发生褐变和熟化,不利于板栗产品的进一步加工。

机械法,以破碎、撞击或是磨削等形式,在机械力的作用下达到脱壳的目的。此法栗仁的破损率和损失率大,而且外壳和内皮往往不能一次脱除。近来有人提出新机械法,其工艺流程为:板栗干燥→划痕→揉搓→脱壳。该法使机械脱壳较易实施,但仍然有传统机械法存在的问题。

能量法,目前能量法是板栗脱壳比较成功的方法。其原理是让板栗在高压高温环境中,使大量的能量集中在板栗壳内,然后板栗瞬间脱离高压高温环境,这样集聚在板栗壳、红衣、栗仁之间的压力瞬间释放,板栗壳破裂,实现栗仁和壳衣的分离。这种方法所采用的设备一次性投资大,且操作控制条件要求高。

真空脱壳法,在真空条件下, 使具有相当水分的生板栗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并获得足够的真空度。在一定温度和真空条件下,板栗外壳中的水分不断蒸发,外壳韧性和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在板栗外壳被加热干燥产生变形的同时,栗仁也被加热并使其内部的水分汽化,栗仁因失水而收缩,与板栗壳衣实现分离。当壳内压力达到一定值,栗壳破裂。此方法操作控制条件要求高,设备一次性投资大。

参考文献

[1] 杨芙莲,梁萍,朱妞,訾荣禄,板栗去壳方法及设备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J],2006,Vol27,10,p149-152。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糖炒板栗外壳不易剥离,果仁质量难以在现场检验的问题,本发明提出在板栗炒制结束后现场增加碎壳工艺,在坚韧的外壳上加工出1至多道裂纹,改变外壳的完整性,让板栗外壳可以轻松人工剥离。

糖炒板栗因食材纯天然,果肉鲜嫩,粒粒饱满,水分合适,而备受消费者追捧。如果板栗的炒制和剥壳工艺在工厂完成,距离食用的时间太长,不但会影响炒制的口感,还会因暴露时间太长而变质。刚炒制好的新鲜板栗果仁是金黄色的,色泽十分诱人,随时间会逐渐变成暗褐色,大约在3小时后就完全失去了金黄色。因此,新的剥壳工艺最好在门店现场完成,保证果仁的水分和刚炒制好的一样,口感鲜嫩,果肉新鲜。

栗子外壳是天然的包装,环保无毒,如果完全剥离再用纸袋包装,无疑得不偿失。受到开心果的加工工艺的启发,本发明将糖炒板栗的外壳打碎,开1到100条裂口,但是板栗壳保持60%以上的完整性,并包裹住果仁60%以上的表面,制备成碎壳板栗,既能充分应用板栗原有的天然包装,又便于消费者剥离。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宇栋,未经王宇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29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