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后掠桨尖开孔的旋翼噪声抑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9429.1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1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钱;王李璨;王旭;朱呈祥;尤延铖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7/46 | 分类号: | B64C27/46;B64C27/467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后掠桨尖开孔 噪声 抑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升机旋翼,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后掠桨尖开孔的旋翼噪声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高机动性和空中悬停等优势,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直升机旋翼旋转过程中,先行桨叶产生的桨尖涡与后继桨叶碰撞后产生桨-涡干扰(Blade-Vortex Interaction,BVI)效应,导致后继桨叶的表面压强分布急剧变化,产生强烈的桨-涡干扰噪声。桨-涡干扰噪声是直升机的主要噪声源之一,对直升机的隐身性能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降低桨-涡干扰噪声是直升机旋翼降噪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抑制桨-涡干扰噪声的措施主要是用流动控制的方法来削弱桨尖涡的强度,从而降低桨-涡干扰噪声,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桨尖的形状,如采用后掠、尖削、下反等桨尖形状;加装桨尖削涡装置,如后缘扰流片、桨尖小翼、端板;以及施加控制力的方法,如高阶谐波控制、单独桨叶控制、主动襟翼控制等。优化桨尖形状和加装桨尖削涡装置的方法对抑制桨-涡干扰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一款能同时兼顾气动、减振和降噪性能。施加控制力的方法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技术实现难度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更加简便的抑制桨-涡干扰噪声的方法。
近年来,一种桨尖开孔的方法(Han Y O,and Bae H.Modification of the tip vortex by spanwise slots[J].KSAS Korean Journal,1998,27(5):1–7.)应用于矩形桨尖。研究表明通过在桨叶的前缘与桨尖端面之间开孔,两孔中间通过管道连接。当旋翼桨叶旋转时,桨叶前缘入口与桨尖端面出口之间会存在压力差,驱使气流从桨叶前缘的入口流进,再由桨尖端面的出口流出,形成连续动量射流。射流进入桨尖涡的涡核区域,促使桨尖涡在生成和早期发展时期耗散,从而减弱旋翼桨-涡干扰所引起的噪声。然而在新一代高速飞行的直升机,如阿帕奇、科曼奇等均采用后掠桨尖以推迟桨尖上激波的产生,从而减小阻力。因此,对于采用后掠桨尖的旋翼,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后掠桨尖开孔的方法来抑制桨尖涡,达到降低桨-涡干扰噪声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将桨叶前缘的气流引到桨尖的端面,削弱桨尖涡的强度,以达到降低桨-涡干扰噪声效果的一种基于后掠桨尖开孔的旋翼噪声抑制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后掠桨尖上,确定开孔数目、孔的大小与间距;
在步骤1)中,所述在后掠桨尖上,确定开孔数目、孔的大小与间距的具体方法可为:根据抑制桨涡干扰所需气流流量,确定开孔数目、大小与间距;为了使孔所受应力均匀,桨尖前缘进气孔和端面吹气孔都选择圆孔。
2)设计连接管道;
在步骤2)中,所述设计连接管道的具体方法可为:为了尽可能地削弱桨-涡干扰,管道在前缘开孔处的切线需与旋翼的转轴垂直,以捕获最大的空气流量;管道在桨尖端面开孔处的切线需与端面垂直,以达到最大的削涡效果;管道路径保持光滑过渡,减少摩擦损失;分别采用椭圆形方程和圆形方程加直线段两种方法设计连接管道,其中第一种方法椭圆形方程所生成的路径走势为四分之一椭圆,在前缘开孔处的切线与旋翼的转轴垂直,在桨尖端面开孔处的切线与端面垂直;第二种方法所生成的路径走势为四分之一圆弧加直线段,其中直线段与旋翼的转轴垂直,且与圆弧段相切,圆弧段在桨尖端面开孔处的切线与端面垂直。
3)确定开孔位置。
在步骤3)中,所述确定开孔位置的具体方法可为:以前缘桨尖点为原点,桨尖端面的开孔位置主要根据开孔数目、直径以及旋翼弦长等信息,获得各孔心到原点的距离;桨尖前缘的开孔位置主要参考第二步中不同方案进行选取。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由于后掠桨尖具有延迟激波、减小翼型阻力等优点,在高速直升机上广泛应用。本发明提出的桨尖开孔方案,能够让翼型前缘的气流更多地流入管道,并且使得气流垂直于桨尖端面射出,大大削弱桨尖涡的强度,从而降低旋翼桨-涡干扰噪声。本发明所述基于后掠桨尖开孔的旋翼噪声抑制方法,结构简单,实现方便,不需要额外复杂的控制系统,降噪效果显著,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旋翼噪声抑制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直升机旋翼后掠桨尖桨-涡干扰示意图。
图2为直升机旋翼后掠桨尖开孔抑制桨-涡干扰示意图。
图3为直升机旋翼后掠桨尖上开孔示意图。
图4为椭圆形管道连接示意图。
图5为椭圆形连接管道开孔定位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94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