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9366.X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64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郝德荣;陈国清;薛林;张振良;陆虎华;冒宇翔;石明亮;胡加如;周广飞;黄小兰;赵浚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26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淀粉 峰值 黏度 qtl 分子 标记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其特异性检测玉米SNP位点PZE‑104141018和PZE‑104141424。较佳地,包括第一分子标记和第二分子标记,分别特异性检测玉米SNP位点PZE‑104141018和PZE‑104141424。更佳地,第一分子标记是第一CAPS分子标记,其包括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第一引物对,第二分子标记是第二CAPS分子标记,其包括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第二引物对。还包括相关应用。本发明的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可以检测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的高低,从而可以对糯玉米的淀粉峰值黏度的高低进行有效选择,还可以用于淀粉高峰值黏度糯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糯玉米优良品质育种的进程,且设计巧妙,检测简便快捷,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及玉米育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糯玉米淀粉分子标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Peak Viscosity,PV)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背景技术
糯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主要用作鲜食,因而品质是决定糯玉米经济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淀粉黏度性状(RVA(rapid visco-analysis)黏度谱值,通过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已被证明可广泛应用于评价谷类作物的籽粒品质,包括糯玉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中的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与糯玉米食味品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峰值黏度对鲜食糯玉米的食味品质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淀粉黏度性状是经典的数量性状,由涉及许多淀粉相关基因的复杂遗传系统调节,同时还受到非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这种数量遗传特性,糯玉米育种者很难通过常规方法有效地进行糯玉米籽粒品质的改良。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剖析作物重要性状的多基因遗传行为成为可能,有利于推动传统的“经验育种”向高效的“精确分子育种”转变。利用玉米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实用、经济、高效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高效改良目标性状,已经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
大量与淀粉RVA黏度谱相关的QTL研究已经在多种作物中有所报道,包括水稻(Bao等2000;Bao等2002;Hsu等2014;Xu等2015;Yacouba等2013;Yan等2014;Zhang等2013),大麦(Wang等2010)和小麦(Liang等2009)。然而,目前尚无与糯玉米淀粉黏度特性遗传机制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开展糯玉米食味品质显著相关的淀粉峰值黏度的遗传基础研究,鉴定基因组中调控淀粉峰值黏度性状的主效QTL位点,挖掘优异等位变异,开发靶标分子标记,对于选育优质糯玉米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其可以检测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的高低,从而可以对糯玉米的淀粉峰值黏度的高低进行有效选择,还可以用于淀粉高峰值黏度糯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糯玉米优良品质育种的进程,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其设计巧妙,检测简便快捷,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的应用,其可以用于检测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的高低,从而可以用于对糯玉米的淀粉峰值黏度的高低进行有效选择,还可以用于淀粉高峰值黏度糯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糯玉米优良品质育种的进程,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的应用,其设计巧妙,检测简便快捷,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93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肝病护理用药贴
- 下一篇:虾红素复合物制备系统